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5月07日 星期一

宜昌:串起市民健康生活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5月07日   第 20 版)

  滨江公园双亭广场多功能活动场

  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

  湖北省宜昌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2016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宜昌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伟玲告诉记者,“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都离不开健康,一直以来,宜昌市坚持把人民的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日前,记者跟随全国爱卫办健康社区建设规范适用性调研组,探寻健康生活的宜昌经验。

  健康环境让城市更宜居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健康城市的十条标准,第一条就是“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干净卫生的社区、街道作为城市细胞,成为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的重要一环。

  “小区道路修缮扩宽了,乱搭滥建消除了,车位经过重新调整规矩了,有了新的健身广场和健身设施……您看,我们的小区变得多漂亮!”在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道星苑小区内,热情的居民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社区内楼面、楼道、房前屋后得到了美化绿化,楼宇墙上、健康广场边张贴着印有健康知识的宣传画。

  “健康的居住环境对居民尤为重要。”西陵区卫计局局长汪桂兰告诉记者,近年来,西陵区大力实施绿色发展与健康环境互动,全力打造“绿、亮、美、净、畅”的城市环境,重点整治了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学校、医院等,公共环境大为改善。

  在廖家台社区美岸长提小区,记者见到了正在使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投放垃圾的居民李爷爷。“以前家里用完的瓶瓶罐罐舍不得扔,长期堆放在家里,家人总是唠叨个不停。如今小区有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我每天可以把自己收集的投放到这里面,不但可以换积分兑礼品,而且方便又环保。”

  据小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智能系统由垃圾分类专用可回收箱、垃圾袋自动发放机和礼品兑换机三部分组成。垃圾分类专用可回收箱上有明确的标识,4只桶分别回收金属、玻璃、塑料、纸张,每只桶身上都有更详细的说明,居民通过刷卡或手机扫二维码的形式,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建立一户一码实名制,就能知道哪户家庭正在使用。投放后垃圾桶会自动称重,后台会进行统计积分,通过手机可查看自己的积分信息,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用积分在礼品兑换机里兑换礼品,并且每户每月还可以领到垃圾袋。“自去年9月份投放使用以来,小区居民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改善健康生活环境,宜昌市印发了《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截至2017年10月,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互联网+”助力医疗资源下沉

  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建设,最终极的目的是让市民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如何让医疗资源下沉,破解基层“看病难”,宜昌市一直在探索。

  近年来,宜昌市紧紧围绕“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搭建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市、县、乡医疗资源、信息服务互联互通。

  “现在转到大医院看病也简单,只要医生开个转诊单就行了,不影响报销。”正在西陵区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的李阿姨说。

  李阿姨口中的转诊正是宜昌市卫计委引入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在全市774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联网应用的“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通过平台可填写电子转诊单,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摘要等信息,并直接传至上级医院和新农合部门同步审核。

  李阿姨告诉记者,以前转院要盖几个章,到处找人,到了市里大医院更是摸不着门,现在这么方便快捷,真的是不敢想象。“没想到如今咱老百姓看病也能享受特殊待遇!”

  据宜昌市卫计委副调研员潘智明介绍,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宜昌市还建立了远程医疗平台,在市、县与基层医院及医疗机构之间,实现远程会诊、大型检查检验等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了预约挂号、导诊、转诊、家庭医生电子签约、随访、咨询、慢病管理等多项医疗服务信息的电子化、平台化。构建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层级诊疗模式。“患者提出的转诊信息能够得到实时推送,及时反馈,转诊过程也就实现了智能、高效和便民。老百姓也能及时、快速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年近70的曹爷爷患有糖尿病多年,以往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排队看病买药。签约花艳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后,每次去家门口的卫生服务中心,看医生、拿药不到半个小时就解决了。

  与曹爷爷有同样体验的人并不在少数。如今,在宜昌,越来越多的市民特别是重点人群签约了家庭医生并在社区医院就诊治疗。

  潘智明告诉记者,针对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宜昌市搭建了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三家联动,使得慢性病患者从发现、追踪、建档、管理,环环相扣,信息互通。

  “比如,一名普通的高血压患者,一旦到综合性医疗机构就诊,被专科医生诊断为高血压,他的信息会被自动分拣到对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会根据信息,主动追踪联系患者,在尊重其意愿的前提下,与之进行家庭医生签约,为其建立高血压的专病档案,并提供随访、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服务。这样一来,患者可以享受享受医疗服务的‘私人订制’。”

  192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 41.22%的城区全人群签约覆盖率、77.35%的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90%的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自开展“互联网+分级诊疗”惠民医疗服务改革以来,宜昌在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慧医疗建设等方面成绩格外突出。

  惠民服务推进健康细胞建设

  “一大早起来头有点疼,好在楼底下就是‘健康小屋’,看病很方便。”在伍家岗区花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郝大爷陪着有点不舒服的老伴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他告诉记者,平常俩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不用出门,在这里就能彻底解决,也给子女们省了不少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的左侧墙壁上,标有一个醒目的“健康小屋”的标识,一间10平方米大小的健康小屋工作室内,值班医生正认真地给老人进行诊断。

  伍家岗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健康小屋”其实就是自助式健康监测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式健康服务和个性化健康指导,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理念,逐步形成医患协作。其内设有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测量的设备,同时配置有BMI转盘,生活方式暨慢性病风险计算盘和运动强度计算盘。“目前,这样的健康小屋在伍家岗区有26个,其中4个设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设立在社区居委会,9个设立在机关和事业单位,每个检测点都能够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和血糖等项目的自检。”

  “‘健康小屋’这种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从‘发病后管理’向‘发病前管理’转变,从‘单纯服务’向‘全程健康干预’转变,是管理百姓健康的一次有益尝试。”潘智明表示。

  像是健康小屋这种便民服务,在宜昌市还有很多,健康步道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出门见绿、5分钟进园’,既望得见山,也看得到水,更能记住乡愁,这是宜昌做出的努力。”刘伟玲告诉记者。

  家住美岸长提的周女士,退休后,经常和邻居一起,沿着滨江绿道健步走。“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健康步道沿路都有标牌提示,既能看看江景,又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通过改造已有健身设施场地、新增规划投入建设,宜昌健身群众不仅有了新去处,同时健身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断得到满足。比如改造后的滨江公园现在不再单单是中老年人打拳、打门球、跳广场舞的好去处,公园的健身步道也正渐渐成为不同年龄层跑者的胜地;而绵延数十里的运河公园健身步道则成为群众散步、健走、慢跑的必经之径……全市行政村、社区、乡镇、街道体育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9%、100%、95%、100%,建成了15分钟健身圈。

  “通过开展一系列惠民服务,宜昌市全力打造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细胞覆盖率达62.5%。”刘伟玲表示,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建设已成为百姓最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只有百姓健康,家庭才能健康,只有家庭健康,社区、街道才能健康,只有城市细胞健康,健康城市才能真正实现。

宜昌:串起市民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