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3月05日 星期一

温州营商环境与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王俊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3月05日   第 16 版)

  一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往往影响着它的营商环境。改革开放前,浙江省温州市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穷则思变,没有饭吃就要自己找饭吃。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万元户为标杆的时代,温州已经有了千万元户。是什么让温州人如此的先知先觉呢?

  在历史上,温州素有“其货纤靡,其人多贾”的美誉。上古时即盛产瓯器,东晋温州的制瓷技术已处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三国时期所建的平阳横船屯是当时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温州人会养育一年八熟的“八辈蚕”,养蚕缫丝业技术广东到明朝才掌握;宋朝时期,温州是全国五大造纸中心之一,当时来温州经商的不仅有全国各地商人,还有日本、高丽、交趾、暹罗等国的商人,将温州经济推上了一个历史高峰,一个永嘉县的工商税收是全国各县平均水平的7倍。繁荣景象正如杨蟠《咏温州》中描述的那样,“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宋朝时期,永嘉学派的思想折射了当时温州经济发展的现实。嘉学派又被称为“事功学派”或“功利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希望通商惠工、减轻捐税来探求经济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温州已经形成了务实的实用主义哲学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有很大的关系。

  温州自古被称为“瓯地”,历史上中原文化、重商文化、山地文化、海洋文化等交汇交融,造就了温州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瓯越文化。由于土地贫瘠,无法靠天吃饭,温州人只能用“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谋生,能工巧匠多,“艺”和“商”的结合形成了璀璨的商业文化。也正因为温州历史上农耕文化不够发达,在改革开放后,温州人总会先行一步,能够做到敢为天下先,而这与历史上形成的商业文化基因有密切关系。“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精神,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是当年温州人闯市场的生动写照。与此同时,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温州话也形成了圈层文化。只要说温州话,就能让深处异乡的温州人很快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世界上建立起温州人的网络。但如果一个人失信了,同样会在这个网络中传递开来,失信的成本会很高。因此,温州商业文化所形成的低信任成本,是其重要的竞争力优势。

  无商不富,商是富民经济的根本。从温州的商业发展历史来看,可以说,一座城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就是它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深深根植于当地生活土壤中,发芽、成长。只有文脉不断,才会商脉不断,用文脉赢得商脉。如何培育城市的商业文化和商业精神,是培育营商环境氛围的重要因素。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匠心守艺 汉纸生花
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开唱(图片新闻)
温州营商环境与城市文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