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1月15日 星期一

隐私遭侵犯 违法行为成本低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亟待加强

■中国城市报 乔飞综合报道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1月15日   第 21 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与人民生活愈加密切相关,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而由于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造成一些公民被犯罪分子“精准行骗”,损失大量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

  多家互联网企业被指侵犯用户隐私

  1月5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官微发布消息,其就百度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相关问题提起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1月2日已由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据了解,由地方消协提起关于个人信息的公益诉讼在全国尚属罕见。

  1月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表示,支持江苏省消保委对百度提起公益诉讼,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与百度同样陷入舆论漩涡的,还有支付宝。

  1月3日,支付宝发布年度账单。用户在初次查看2017支付宝年账单时,首页有一个勾选了“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默认选项,字体很小,很容易被用户忽略。支付宝的这一设计,引起了用户对个人隐私数据被利用的质疑。对此,芝麻信用于1月3日深夜在官方微博上道歉,并调整了页面,取消了默认勾选。

  对于此次“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1月6日,国家网信办约谈支付宝、芝麻信用有关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方式,不符合《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精神,违背其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承诺。要专项整顿,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专家表示,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此类问题很容易触发用户的神经。在这样的环境下,拥有大量用户的支付宝和百度,因为自身疏忽而牵扯到用户个人信息,自然会成为舆论焦点。

  一段时间以来,微信、百度、今日头条等多家互联网企业平台被指侵犯用户隐私,凸显出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严峻形势的忧虑。

  对相关行业和产业进行积极引导

  记者了解到,在是否窃取用户隐私这件事上,企业均表示不会去做。比如微信回应,“我们没有权限、也没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今日头条也称,从技术上看,目前声音信息的处理,也远达不到通过麦克风去获取个人隐私的水平的用麦克风窃取。

  被起诉的百度对媒体报道里提及的“监听电话”表示,百度的手机应用没有能力、也从来不会申请这一权限。并指出,百度相关应用获取地理位置、获取短信、通讯录等授权,都是在合理使用范围内的。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从企业角度上看,用户很多数据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去做,投入产出比极低。”

  然而,一些互联网在采集用户数据时五花八门的方式,比如高德地图APP的权限可达20多项,其中就包括监听电话等。这样的方式,也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感。

  专家表示,在个人信息的利用上,互联网企业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企业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取用户信息来进行商业利用,个人用户希望其信息不被或者尽量少地被企业使用或者商业利用。

  数据利用与获取的矛盾,也是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对此,专家建议,要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使用和共享给予一定的限制,并对相关行业和产业进行积极引导,为数据保护及使用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因为只有保护得好,才能让数据行业这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个人信息保护需要重拳出击

  专家建议,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首先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其次要督促各类企业自觉尊重个人信息,同时要督促相关立法部门抓紧出台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

  目前为止,我国不仅缺少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统一的专项立法,而且保护个人信息的立法规定分散、不全面,没有形成独立、统一的原则、目标和措施,个人信息难以切实有效得到法律保障。

  2017年12月24日,网络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报告提到,用户信息泄露呈现渠道多、窃取违法行为成本低、追查难度大等特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建议通过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加大打击力度等方式,进一步加大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表示,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然而,虽然各方面都在呼吁,但在处理上和管理上还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因此,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标准和操作程序,在必要的时候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也指出,有必要通过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

  “对个人信息安全单独立法势在必行。不仅要完善个人信息主体范围、个人信息管理者范围以及调整范围,在将来的立法中,还要重视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规定,也要补充民事责任的内容,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社会环境。”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专业事务部主任李大伟认为。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亟待加强
广东警企首创“互联网+行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