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无障碍设施为何障碍重重?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文 全亚军/图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2月25日   第 24 版)

  2017年12月21日,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的人行道上,原本的盲道被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占领”。

  2017年12月21日,随便停放的汽车挡住了北京朝阳区安苑路上盲道。

  “几百米的路程,每次独自去做康复训练都是一大难事。”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大爷是脑梗塞患者,大病初愈却也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平时去医院做康复训练都有家人接送,但家人有急事的时候,只能自己“挪”着去,每一步都很艰辛。

  这是残疾人出行不便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各区的多家医疗机构、商城、电影院、地铁站等公共场合,发现不少台阶缺扶手、坡道欠平缓、盲道被侵占。而随处可见马路沿、很多建筑门口的台阶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高度,都让残疾人出行望而却步……

  无障碍设施成摆设 残疾人出行困难

  近年来,我国对于无障碍设施建设愈加重视。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今年年中发布的《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共有1623个市、县、区系统开展了无障碍建设,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4904次,无障碍培训3.2万人次。

  然而,现实却并不“美好”。日前,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2017年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仅为40%,无障碍设施往往被占为他用,成了“摆设”。

  记者探访发现,北京市多数公共场合的无障碍设施都存在数量不足、维护不及时、设施被占用等问题。

  在10号线知春里站附近,不少共享自行车横跨盲道,拐角处盲道基本被自行车堵死,共享自行车“占道”成了常态。而没有被“堵塞”的盲道,也存在地面凹凸不平、盲道正对出口等安全隐患。

  家住知春里附近的一位盲人冯女士平时就不常出门。“我出门的时候,常常被盲道上的障碍物绊倒,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街上盲道很‘危险’,还是不出门的好。”冯女士告诉记者。

  成了障碍的,不只是盲道。记者发现,北京市多个地铁站的无障碍设施大多集中于一个进出站口,而且没有明显标识;很多站口都是多阶楼梯,没有直梯或手扶梯。

  由于腿部疾病,常年靠轮椅出行的薛先生就深有体会。“有时候好不容易到了地铁口,才发现无障碍设施在其他口,要想坐车只能再去另外的口,遇到一些‘老站’,只能由家人先行下去联系地铁工作人员启动轮椅升降平台,遇到特殊情况家人得将人和轮椅一齐抬下楼。出了门,太难了。”薛先生说,“还有很多商场、超市要不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要不坡度太陡,使出全身力气摇轮椅也上不去。”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李先生也有相似感受。“自打坐了轮椅,就再也没去过电影院。”李先生颇为遗憾,“几乎每家电影院都有台阶,轮椅都进不去,想要看电影,除非买第一排的票,但眼睛又受不了。”而且上厕所也是一件麻烦事。“有的残疾人厕位太窄,轮椅进不去,只能忍着回家解决。”

  记者走访时还发现,一些超市、人行道出入口处设置护栏,这给部分人群出行也带来了不便。

  日前,记者在华业国际中心附近的一家超市看到,1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进入超市遇到了麻烦。由于超市入口附近的马路沿前设置了一排间隔50厘米的路障,该女士只好将婴儿车交由旁边的工作人员看管,自己抱着宝宝进入超市。而这样的出入口对于坐轮椅出行的残疾人来说,可以说是“拦路虎”。

  在采访中,多位残疾人士都向记者表示,如果户外条件允许,他们非常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而不是整天呆在家里等待。“但是,出门处处不便,也就变‘宅’了。”

  这些残疾人士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希望无障碍设施能更完善,让他们出行更加方便,生活更有获得感。

  无障碍设施建设为何会“跑偏”

  记者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获悉,截至2016年,全国共出台了451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建设与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然而,在这400多部法规下,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事实上,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颁布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其中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规范、改造要求、管理和法律责任都作了规定。经过多年的发展,包括盲道、残疾人通道、无障碍厕所等在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对残疾人而言,一旦出行参与社会活动,在可能涉及到的所有方面,只要无障碍环境上有一个“点”做的不够,都会让这样的出行望而却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乔庆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某建筑研究院的一位设计师告诉记者,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施工、监理、验收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些纰漏,比如坡道规定了角度,施工时可能预留的长度不够,只能把坡度升上去;或者甲方考虑到成本问题自行更改方案或取消。他表示,无障碍设施实际改造过程还涉及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等部门,各部门间工作协调和推进方式不统一,对企业的监督监管工作难统一,也使得很多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对于无障碍设施的管理也跟不上,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城市管理者没有真正将无障碍设施作为保障残疾人出行的必备条件,而是作为‘面子工程’,在管理上存在缺位现象。如对于个人和商铺占用无障碍设施的不当行为,城管部门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处罚,甚至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难以保证该类无障碍设施为真正需要的人所用。”乔庆梅说。

  也有专家表示,有些无障碍设施的修建,忽略了使用人群的真正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也就使得无障碍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无障碍环境 获益的不单是残疾人

  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邓先生前不久在工作中伤了腿,一段时间内需靠轮椅出行。“平时根本没有察觉到,这下坐了轮椅,才发现无障碍设施是多么的重要,这并不仅仅是为残疾人服务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用到。”

  可见,无障碍环境的受益者,并不只有残障人士,对于身体不便的老人、怀孕的准妈妈以及意外受伤的伤者,无障碍的环境同样十分重要。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曾公开表示:“无障碍不仅仅是一个台阶、一条盲道,而应该是一项充满人性关怀的工作。发展无障碍实际上是消除歧视,是尊重生命、维护权利和拥有尊严的充分体现。”

  “提起无障碍设施,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残疾人,其实这是不妥的。”乔庆梅坦言,“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所有人都应当无障碍。”

  她表示,无障碍设施普及是关乎残疾人士权益的良心工程,更是关乎全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政府职能部门,应主动作为,从规划、验收、监管等方面推进无障碍设施的普及;开发商、商家等企业也应根据法规条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及时做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工作;而作为普通民众,可以参加一些接触和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切身感受到其生活不易,更加关注无障碍设施的普及;鼓励残疾人士主动走出来参与社会生活,对提高无障碍设施的可利用性,形成督促。“唯有社会形成合力,无障碍设施普及的障碍才会被逐一消除,无障碍才能设施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链接:

  《无障碍环境建设“十三五”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

  ——以解决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日常出行、获取信息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进无障碍设施规范化、系统化建设,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学校、社区、旅游景区、社会福利、公共交通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深入开展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

  ——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政策标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交通、教育、金融、旅游、食品药品、信息网络、紧急避险和应急疏散等行业和领域出台一系列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标准,健全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获得公共服务创造更好条件。

  ——解决影响残疾人、老年人日常起居、基本生活的家庭环境障碍,为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物质基础。切实加大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各地全面开展残疾人、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无障碍设施为何障碍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