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吸金超10亿

无人便利店是风口还是虚火?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2月25日   第 05 版)

  眼下,无人便利店正在成为创投圈最为瞩目的创业风口之一。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无人零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1月,无人便利店项目已经吸金超过10亿元。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即使有资本保驾护航,但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未形成,多数无人便利店仍面临是否能盈利的讨论。

  这个风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核心竞争有哪些?多久后将迎来淘汰赛? 对此,中国城市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分析。

  模式强势来袭

  从北京到上海,半年时间内,林捷的身份实现了由多点CEO向简24CEO的转变。

  “做零售久了,发现现存的两种模式值得认可:一种是像物美超市和盒马鲜生一样,做大卖场到店和到家的全渠道生意;另一种就是便利店。”谈起涉足无人便利店的原因,这位耶鲁大学毕业的CEO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总要做点胆大的事。”

  去年,亚马逊的无人商店“Amazon Go”横空出世,一时间吸引了许多关注。这让久经零售沙场的林捷嗅到,便利店如果能从传统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演变,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0月25日,林捷的首个创业项目——简24无人便利店在上海虹桥天街应运而生。

  事实上,像林捷一样,转型试水无人便利店的玩家还有很多。记者通过搜索网络后发现,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EAT BOX(怡食盒子)、EasyGo等一批无人便利店已经入场,此外还有一些配合无人店的上下游供应商也纷纷浮出水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业内公认的“大佬级”玩家——阿里和京东,也开始布局无人便利店领域。

  “作为无人便利店的创业者,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百花齐放’。”在林捷看来,阿里、京东的入局证明了他的创业的方向是对的,也可以省去教育用户的成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不停地迭代完善自己就好。”

  “无人”能减少多少成本?

  林捷表示,简24不仅要做仓储供应链和实体经营,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去改造现有的零售流程,实现成本和效率方面的优化。

  “实现成本和效率的优化”——这是很多玩家入局的共同初心。

  据了解,在当前无人便利店领域中,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第一种是传统超市普遍使用的二维码扫码技术;第二种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RFID标签实现实别商品;第三种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视觉识别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教会计算机认识商品,消费者自助购买时,计算机通过店内摄像头识别商品的类别价格;第四种是在视觉识别的基础上添加图像视频识别与传感器混合技术及人脸识别技术。

  “‘无人’并不意味着真的没有人,只是在收银环节没有人,而在店铺管理和供应链环节上进行精细化的优化。”林捷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传统便利店如果要24小时营业,需要雇佣10名以上的员工进行三班倒作业,按照每名员工工资4000元/月来计算,人力成本占到了4万元以上。“无人便利至少能有效节约门店人工成本50%。”

  X-空间创始人刘霏也指出,一家传统便利店从选址签约到最终开业需要经过至少一个月时间,这中间店铺管理者需要进行装修以及人员的招聘、培训;而一家技术成熟的无人便利店落地,从装修、设备调试到上货,只需要两天时间。

  EasyGo联合创始人CEO王牧牧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无人便利店的主要硬件投入是进门和出门的门禁设备、自助收银设备、扫码和感应设备、监控防盗设备等。

  按照王牧牧的预估,一家无人便利店的投资额在10万元左右,粗略估算来看,单店每天营业额可达2000元,这样一来,1个月就有6万元收入。毛利率在35%左右,再去除各种成本,单店8个月至1年便可以回本。

  一位无人便利店项目的投资人表示,现阶段对无人便利店的盈利能力做出判断也还为时过早。随着从业者对无人便利店技术和运营体系的不断打磨,成本依然有下降空间。

  “两年内很难看到竞争”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博得眼球的同时也免不了质疑。一些传统便利店企业不看好无人便利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个新型产物的选址、扩张等都存在诸多问题。

  林捷坦言,无人便利店的选址的确存在一定难度,人流多的地方租金不一定合适,性价比高的地方又不一定有商铺,这也是造成便利店业态不可能一家独大的原因;其次是供应链,前期规模不足议价空间小,规模化之后品牌也要一家一家谈;再者,仓储物流体系的搭建也很重。

  “我只能说大家小心慎重,无人零售不是每个行业都能做的。如果是技术能力强的,我建议做线下;如果行为能力强,我建议跟有技术的团队合作。”林捷说,互联网巨头落实一项新业务有周期,传统零售商要吸引优秀的互联网人才去理解他们的流程也需要时间。所以我们至少还有1-2年的时间才会感受到相同业态的竞争压力。

  的确,市场给了无人便利店业态巨大的机会,但如何把握机会,虽各家打法不同,定位各异,但是基本的商业逻辑不变。

  “无人便利店本质是一个载体。加上我们提供的服务、商品,形成一个组合,让顾客觉得这个消费体验对应的是一个新的品牌。作为一个创业者,面对这个概念的时候,发现用户一直在流变,自己的效率和成本随之在流变。在这个流变过程当中,能抓住你能做好的那件事情,获得消费者认可,这个对我们来说才更有意义的事情。”缤果盒子的王莹副总裁王莹如是表示。

  值得玩味的是,记者发现,眼下诞生的无人便利店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对于为何不进军北京市场的疑问,接受记者采访的无人便利CEO均回应称,北方并没有南方便利店文化浓郁,尤其冬季天气太冷,回到家的人们晚上很少会再出门。

  王牧牧坦言,北京的便利店环境还不够成熟,因此暂时不考虑。林捷则称,北京更适合做“到家”的生意,“不管无人店还是有人店,前提是你得到店来。”

无人便利店是风口还是虚火?
“城市发展:新时代新方位新思路”研讨会召开
山东打造普惠金融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