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我国生态产品亮出成绩单

首批13项国家标准审定

■中国城市报记者 乔妙妙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1月20日   第 06 版)

  200个500毫升的矿泉水瓶就能制作一件上衣,5个2000毫升的矿泉水瓶可做成0.09平方米的地毯,35个2000毫升的矿泉水瓶甚至可提供一个睡袋所需的全部填充纤维……日前,记者在2017绿色生产与消费国际交流会上获悉了这样一组数据。数据的背后,反映出的是绿色生产正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未来,绿色产品将不再是博人眼球的宣传噱头,而是通过一定标准规范产品分类,进一步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副司长王赟松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抓住绿色标准的“牛鼻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领域标准的制定,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质量管理体制机制。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标准。”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刘洪生告诉记者,一套标准和一枚标识,可以撬动我国超过一万亿的市场,有效推动我国终端用能产品质量和能效的全面提升。

  首批13项绿色产品国家标准已审定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我国在绿色相关政策、制度、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13年,工信部公布了26项绿色设计评价技术规范,近百种符合绿色设计标准的标杆产品亮相,产品种类涵盖家电、日化、办公用品等消费类产品。

  去年,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总体组,并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工作,后者组织审定了首批共计13项绿色产品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家层面的空白。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基于多年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统一绿色产品的思路,即在满足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资源能源消耗越小越好,对环境影响越小越好。

  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总体组组长马林聪向记者指出,这些标准对我国绿色生产与消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来看,并不是所有行业能够很快达到这种水平。

  记者了解到,首批13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要求家用电器更节能、性能指标比产品标准更严格。比如,空气净化器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与相应的国家标准相比,能效比指标提高了60%,颗粒物洁净空气量要求提高10%以上,除菌率要求提高98%。

  王赟松表示,空调、洗衣机、冰箱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指数,坐便器、水嘴等用水产品水效指数,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等,都将绿色性能指标作为衡量其质量水平的重要参考。

  标准制定不存在“天花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升级成为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王燕指出,我国是工业大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努力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推行绿色制造及清洁生产,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比重,以绿色发展推动提质增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向中国城市报记者指出:“人类既存的生产方式是以目标产物需求和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即便考虑了污染排放控制与治理、资源再生利用,但环保成本高,能源、资源浪费问题依然严重。所以,当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废弃物、资源消耗、环保等问题与需求和利益冲突时,就会被忽视。”

  “标准的出台,会先促使一部分企业逐渐达到标准,进而实现整个行业达标。当整个行业完全达标后,标准也会实时提高相应的技术指标,这个反复提升的过程不存在‘天花板’。”马林聪提出设想,通过这样螺旋式上升的循序往复,标准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社会高质量的精进发展,绿色标准实践将获得一个非常好的行业质量提升结果。

  马林聪表示,通过标准的宣传和推广,能够逐渐培养大家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所从事的工作中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样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国生态产品亮出成绩单
资讯
全国多地开启绿色供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