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金融,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1月13日   第 02 版)

  金融业要“回归本源”和“服务实体经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要求。金融行业源于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就不可能有金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金融行业只有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才有希望,十九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建设指明了方向。

  把脉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准确定位金融改革的关键痛点,既要疏通堵点,又要标本兼治,才能促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当前,金融和实体经济出现失衡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与此同时,非金融机构的资金也在不断涌入金融和房地产领域。与之相对的是,实体经济资金偏紧、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日益严重。我国拥有超过100万亿人民币的储蓄和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钱”却很贵。市场更是一边闹“钱荒”,中小企业贷不到款;一边闹“资产配置荒”,金融机构找不到优质标的。企业和储蓄者之间似乎有着一道鸿沟。

  金融不能在行业内自娱自乐,资金不能空转“钱生钱”,要跟实体经济结合起来。金融这个行业来自于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金融,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很难有大作为。事实上,金融内部空转、资金供给效率低下,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脱离实体经济形成并助推金融泡沫,要么服务于实体经济提升整体融资成本,降低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现代金融归入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强调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互相支撑,而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这个定位就要求金融业发展回归本源,服务好实体经济,而不能搞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这是对金融业本身、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际上,现代金融本身就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现代经济也很难把实体经济和金融截然分开。金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获得自身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服务,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曾特别强调:“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绝不能走“脱实向虚”的道路,发展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脉,这对实现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国际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振兴实体经济是十九大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

  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

  因此,金融业应该主动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金融解决方案,从以往注重传统行业转向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服务,从以往主要为生产者服务转向更多地为消费者服务,从以往集中于东部、集中于大城市更多地向中西部和乡村延伸,从以往动员储蓄、推动大规模投资的粗放式金融发展模式转向利用金融科技、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的集约型金融发展模式。

金融,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
精准扶贫,上下同欲者胜
秸秆焚烧要在疏通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