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加快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毛加庆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1月06日   第 23 版)

  小城镇居乡之首、城之尾,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进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助推脱贫攻坚和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川省小城镇的现状和问题

  四川在全省开展“百镇建设行动”以来,经过三年努力,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形成百镇示范引领、带动千镇发展的蓬勃势头。理性审视,四川省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建设规划不够合理。重建设轻规划,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先房屋后道路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部分小城镇道路、给排水、市场、文体场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数量少、水平低、配套差。三是管理水平比较低下。诸多小城镇仍然沿用政府大包大揽的服务和管理体制,方法不多、思路不宽、创新不够。四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杂、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不能有效吸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五是文化认同感缺失。忽视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群众缺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六是群众幸福感不强。教育、医疗条件落后、就业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幸福感和获得感不强。

  特色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地位特殊、作用突出、关系重大。

  一是改善人居条件。特色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补短,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

  二是发展镇村经济。发展特色小城镇的核心之举是以产业作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能有效解决小城镇发展“空心化”问题,辐射带动镇村经济发展,为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提高人口聚集。伴随特色小城镇宜居宜业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对农村人口的吸附能力将不断增强,一方面能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能吸引在外乡友能人及大学生返乡回乡创新创业。

  四是助推脱贫奔康。发展特色小城镇,有利于为特色产业脱贫搭建平台,为转移就业脱贫拓展空间,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提供载体,为贫困人口就近就医就学提供便利,其聚集的人才、资金与技术资源也将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助力。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牢三个关键,注重三大特色,创新三大机制,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做强产业基础,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管理品质,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

  第一,把牢三个关键。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性、指导性。

  高起点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一镇一规,根据各镇产业优势、人口集聚、人居环境、空间布局、地域风貌等不同情况,以镇为主体,聘请专业机构,联动编制产业、基础等各类专项规划,做到多规合一、相互协调,一张蓝图绘到底。

  高标准建设。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坚持市政基础与公共服务并重,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并重,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环境,让农民愿进来、留得住、过得好。

  高效能管理。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民主化,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注重三大特色。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围绕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挖掘打造产业、环境、文化特色,实现形态、业态、文态、生态有机融合,让小城镇更和谐、更宜业、更生态、更有特色。

  强化产业特色。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力。按照“因镇施策、一镇一业”总体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以特色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发展繁荣特色小城镇经济,实现特色产业立镇、强镇、富镇。

  营造环境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以绿色优先为引领,以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保护小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强生态细胞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的有机统一。

  突出文化特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 “内核”。增强文化特色保护意识、开发意识和经营意识,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把文化基因植入小城镇建设的全过程,提振小城镇神韵,汇聚人文资源,谱写文化个性,展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独特意境。

  第三,创新三大机制。改革添活力,创新添动力。特色小城镇建设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运用好市场手段,着力培育和提升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统筹推进机制。以县级为主体,成立城乡统筹委员会,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推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各方参与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县级组建城乡投公司,发挥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中资金的优势,按照市场法则,运用PPP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

  创新市场营运机制。通过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土地、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经营市场化,推进广告权、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整合运营,不断提升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作者系四川省武胜县县委书记)

加快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
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