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振兴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中国城市报记者 乔妙妙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0月30日   第 06 版)

  “乡村振兴战略”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就引起了各省代表们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热议。这一国家战略,将成为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

  日前,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在党的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六场记者招待会上坚定地表示,生态环境的改善,毫无疑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环境要求更高了,这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域功能重新调整等方面,是振兴农村的新视角。”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乡村环境治理补齐生态短板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因为农村和城市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乡村是一盘棋中的基础棋子,有了这个环境基础,民族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长期关注农村环境问题的广西师范学院教授侯彦林告诉记者:“作为民主党派,我曾多次向党中央和民建提出,要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国家战略。村庄要实现绿色化,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安全,保证全社会的安全。”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2008年至今,中央财政共投入了375亿元,整治了11万个村庄,约有2亿农村人口从中受益,约占我国农村总人口的1/4。这些举措,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身边的污水、垃圾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乡村环境建设相比较城市而言,它更分散,可以建设分布式的处理设施,能最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也就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城市郊区建设污水厂,乡村和城市可共用。”骆建华建议。

  今年以来,我国大大小小20多项环保政策落地,为改善农村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垃圾处理、水十条、土十条,解决了潜藏在农村中的环境问题,而一贯严格的中央环保督察机制,也成为保障环境的一道安全屏障。

  以水环境改善为例,目前,我国湖北、浙江等部分省份的污水处理设施已经覆盖到镇一级,尤其是浙江,“五水共治”已普及到乡一级,并制定了我国首部河长制地方性法规。

  侯彦林表示,十九大报告将乡村环境治理提上日程,补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短板。将该短板提升至战略来实施,这为我国绿水青山的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也认为,“乡村环境建设直接涉及到城市居民‘菜篮子’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加速

  今年年初,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合作总社联合印发《关于积极推广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模式的意见》,推广苏州等地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模式,成为今年首个乡村环境治理的文件。据介绍,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有利于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农田,有利于提高技术到位率、减少农药滥用以及组织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处置,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水平。

  7月10日,农业部印发《畜禽粪污染源化利用行动方案》,深入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随后,河北省政府也印发了《河北省畜禽养殖废弃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长效机制,力争在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上有新突破。

  “国家开始关注畜禽养殖,以配比田地决定养殖的强度,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讲,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调动市场的力量,为乡村建设扫除不少障碍。”薛涛表示,“农村和城市是二元世界,他们之间是补给关系,如果农村出问题,城市也会“生病”。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农村人居环境也将得到改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从我国农村发展经历上来看,以农补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带乡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整体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而此次国家从战略层面重新规划农村的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在众多专家看来,意义重大。

  侯彦林表示,党中央意识到乡村和城市其实是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把整个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一个战略,这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今后还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将是衡量我国整个社会进入小康的标准之一。

振兴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用绿色发展助推城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