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

新型城镇化踏上新征程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0月23日   第 04 版)

  潘家华
  中国城镇化发展目前超过58%、2020年超过60%,从规模和水平上已经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阶段,城市发展从投资硬件设施到提升民生福祉的转变,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城镇化的加快将给国计民生带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谐的社会,品质的民生。

  孟庆国
  “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基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基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担当、自我加压的崇高品格,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迈向现代化目标的坚定信心。

  丁文锋
  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学、劳、病、老、住、弱等七个方面都有所保障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这是五年来最为突出、人民群众感受最为深切的变化,极大提高了老百姓的共享感和获得感。这既是民生问题“底线思维”的结果,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和“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

  定位时代坐标,谋划强国蓝图。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那么,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将如何发展?未来会给国计民生带来哪些新变化?为此,中国城市报记者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常务理事长、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原教务部主任丁文锋三位专家对十九大报告予以深入解读。

  “两步”走向现代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潘家华:2020年我们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一步,国民经济体量和国民收入水平能够保障中国声音不能被忽略,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科技教育文化体系和水平在国际社会有一席之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初具雏形。再奋斗15年,中国的经济体量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进入高收入行列,科技、教育、文化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力,话语地位得以提升,国防能力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在中国得以实现。2035年,中国不是在某一个领域,而是全方位的现代化。

  在2035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继续奋斗15年,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仅是在技术层面,而使在文化层面,价值观引领方面,中国表现出凝聚力、领导力。中国的强,不仅仅是收入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影响力。作为现代化强国,应是世界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引领并推进世界的和平进步和发展。

  孟庆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基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基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担当、自我加压的崇高品格,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迈向现代化目标的坚定信心。

  城镇化进程加快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潘家华:在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年均1.2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提升,在日本、韩国都发生过,但是,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年均转移农村人口1650万,而且是连年如此规模。中国城镇化发展目前超过58%、2020年超过60%,从规模和水平上已经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阶段,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从投资硬件设施到提升民生福祉的转变。简单讲,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实际的内涵,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就业规模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扩大。所以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会在速度上更高,但是,在质量上会更好。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潘家华:农民工作为源源不断的低成本高素质产业大军,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农业转移人口有付出,也应该有回报。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市的新生力量,也是城市发展的推进力量。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孟庆国:加快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把雄安新区打造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有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也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潘家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按照常规的思路就应该是拼资源、拼环境的投资型规模扩张型大开发。显然,长江中游上游是生态脆弱地区,一旦被破坏,受影响的不仅是中游上游地区,而且也会波及下游地区。通过大保护,中上游地区的生态资产得以修复而保值增值,不仅本地区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下游地区提供了屏障。

  孟庆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发展与保护的终极命题上,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就是说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生态文明体系日臻完善

  ■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潘家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并列,制定了总体方案、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搭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主体功能区得以确认,建设了三江源等国家公园。实现了污染控制从控制数量到改善质量的历史性改变,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而且,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表现了积极的责任担当,推进并促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中国已经从昔日的傍观者、跟随者、参与者到现在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潘家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指导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建设具有系统性,不能将系统割裂开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需要统筹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并得到执行。环保执法从“风暴型”转向问责型的环保督查,不是走形式,而是要追责。主体功能区的落实,需要通过划定红线,包括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从空间上确保生态资产存量、粮食安全和建成区开发强度。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十九大报告提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潘家华:九龙治水、边界不清、责任不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障碍。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设计、顶层设计,需要理顺,需要优化,更需要落实。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依法监管,统一担责,依法追责,从根本上改变国有生态资产流失、破坏、无人管、无人担责的境况。

  推进绿色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潘家华:生产和消费,具有经济理性,具有惰性,对于绿色低碳,缺乏自觉意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必须要有公共政策的导向,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要加以经济和法律上的遏制,对于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需要从经济上加以鼓励,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潘家华:应该说,环境污染的根源是化石能源的燃烧而引致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而清洁能源转型,阻力巨大,必须要有革命性的突破,不仅在生产侧,也要从消费侧。例如,太阳能利用,有技术,但消费者不买账,清洁能源也不能站稳脚跟。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技术引领十分重要,政策引导强劲推动,消费意识主动改观,多方发力,“革命”才能成功。同样,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也需要从生产和消费侧着手,才能有效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守住生态红线和不突破环境容量。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潘家华:工业文明的消费方式,奢华浪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而且并不健康。因而,绿色低碳节俭的消费文化,不能简单地说教,需要有详实的数据,不仅是生态环境的,而且要有身体健康的。高碳高消费,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不健康,生活没有品质。消费理念的转型,必然引致消费行为的绿色化、低碳化,在行动上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建设绿色家园,低碳社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美丽中国梦。

  人民获得感与日俱增

  ■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丁文锋: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既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也是关系民生的大事。这五年来在“三期叠加”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就业持续增加,特别是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实属难得。就社会保障而言,也取得辉煌成就,一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二是人民健康和卫生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三是保障性住房稳步推进。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孟庆国: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不联网、不统一、地区分割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着力点,建立覆盖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对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丁文锋: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学、劳、病、老、住、弱等七个方面都有所保障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这是五年来最为突出、人民群众感受最为深切的变化,极大提高了老百姓的共享感和获得感。这既是民生问题“底线思维”的结果,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和“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

  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孟庆国: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政府和社会各归其位、各担其责;二是形成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治理方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三是形成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是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孟庆国:创新社会治理,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要强化底线思维,完善立体化促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健全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净化、优化网络舆论空间,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切实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孟庆国: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一是必须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立法,适时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科学完备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二是要注重科技创新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让社会治理更加精确、更加有效、更加快速,不断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三要完善社会治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社会治理考核评价标准,注重应用社会治理考评结果的导向功能,来引导、规范、监督、推动社会治理。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孟庆国:从一定意义上说,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把创新社区治理体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切入点,不断提升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必须从各地社区建设实际出发,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构建一个涵括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良性互动的治理机制,采用多元化的治理手段和方式,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社区公共利益的多元治理格局。

新型城镇化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