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我国三处古水利工程申报成功

■中国城市报 李彤彤/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0月16日   第 18 版)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第23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在墨西哥召开。我国推荐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工程、陕西汉中三堰工程、福建宁德黄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加上此前入选的陕西郑国渠、四川东风堰等10处遗产,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据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均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要求灌排工程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

  宁夏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宁夏古灌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古代引黄灌区,是我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前11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灌溉历史。自秦代拉开屯垦开发的序幕,历经汉代的移民开发、屯垦凿渠,唐代的筑堤引水、垦荒开田,元代的因旧谋新、建闸设堰,明代的疏浚修治、改立石闸,清代的“地丁合一,奖励开垦”,逐步形成了覆盖宁夏平原的纵横交错、密如网织的灌溉古渠系。

  2016年10月,宁夏水利厅提出将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先后就申遗工作做出批示,要求全力抓好此项工作。

  “宁夏古代引黄工程遗产不仅属于宁夏,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在利用的同时保护好引黄古灌区意义重大。”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水科院总工程师高占义表示,古代宁夏引黄灌区不仅是区域灌溉工程,它与长城一样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因地制宜的工程技术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代表了古代中国水利技术卓越的成就。

  至今,宁夏大地上,很多以朝代命名的古渠依旧奔涌流淌,有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其中历史超过100年的渠道有14条、总长1292公里。宁夏平原南高北低形成适度坡降,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睿智的古人“天堑分流引作渠”,自此“一方擅利溉膏腴”,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

  陕西新增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秦汉以来,汉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上,先后建有100多处引水堰坝,构成了发达的农田灌溉体系,使汉中盆地成为了丰饶的粮食产区。

  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并称为“汉中三堰”,均始建于汉代,是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

  “汉中三堰”自创建距今两千多年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先后多次对其进行续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蓄、引、提、排相结合的灌排网络。

  2016年9月,汉中市启动“汉中三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今年6月,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来到汉中,对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的灌溉体系、文化遗存、管理制度及保护现状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历史悠久,而“汉中三堰”则是其中的典型工程,其建造技术、管理机制蕴含着深厚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曾对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

  高占义指出,我国灌溉工程遗产运用了数千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理、科学思想、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从灌溉工程遗产中汲取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理念、智慧,将有助于设计和建造可持续利用的灌溉工程。

  据悉,“汉中三堰”是继泾阳郑国渠之后陕西省第二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福建加强对遗产本体监控

  福建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副秘书长丁昆仑表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要建设工程量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绝非易事,它将生态文明与人类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据了解,黄鞠灌溉工程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共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具有农业灌溉、生活供水、水力加工等综合功能。黄鞠渠建成以来,闽东地区农业生产力大步向前,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年5月25日至26日,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蕉城召开“黄鞠灌溉工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现场考评会,与会专家认为黄鞠灌溉工程是古代南方山丘区水利工程和民间自筹修建、政府指导管理的典范工程,具有较高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景观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宁德市蕉城区申遗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编制黄鞠灌溉工程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对遗产本体的结构进行专业测量。同时,依据《文物法》和《保护规划》,对黄鞠灌溉工程实施保护,及时对河道进行清淤和养护,建立黄鞠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标识,加强对遗产本体的监控,“特别是对黄鞠灌溉工程遗产周边开发要适度限制,以保持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我国三处古水利工程申报成功
资讯
无锡“非遗”申报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