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10月02日 星期一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10月1日实施

民宿发展将有法可依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综合报道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10月02日   第 18 版)

  不久前,国家旅游局牵头起草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以下简称《评价》)公布,并于10月1日开始执行。这是国家旅游局出台的首个旅游民宿行业标准,从民宿的定义、评价原则、基本要求、管理规范及等级划分条件等方面对民宿行业发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其中关于民宿不能多于14间房、主人参与接待以及金宿级、银宿级的评分,引起了行业的热议。

  民宿定义不再模糊

  民宿是什么?一千个人心中,或许有一千种关于民宿的构想。

  关于民宿起源,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欧洲,作为乡村地区的一种旅游业态。西风东渐,在日本、台湾等地,民宿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场走向景区,不仅形态万千而且别具特色,甚至成为区域性旅游品牌及核心吸引物的重要构成。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宿在中国只是一种“情怀”概念。早期民宿用户主要是热爱旅行的文艺青年,更多被认为是一种具备文化符号意义的住宿空间,农家乐、相对标准化的精品酒店,并不在人们对民宿认知之内。即便是从业者,对于民宿定义,同样莫衷一是。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论如何定义,总要遵守一定的法则,一个行业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恰逢8天之久的国庆小长假,灵山木屋的女主人已经开始忙碌。作为北京门头沟灵山景区一家乡村民宿的经营者,胡女士和先生打造这座小院已10年之久。10年来,木屋接待了很多来灵山游玩的客人,木屋在夫妻俩的精心经营下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在经营木屋的过程中,胡女士也有不少困惑:“木屋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客栈?农家乐?旅馆?民宿?政府对我们这种利用自家房屋经营旅游住宿的形式是支持鼓励的吗?从小院设计到房间装饰,从餐饮服务到网上推广,所有的都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琢磨,有的很成功,但也走了不少弯路,有时候我们也迷茫不知所措。”

  《评价》的发布实施,为与胡女士一样的民宿经营者们答疑解惑。按照《评价》的定义,“民宿就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评价》的起草人之一、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章艺指出,标准编制组在国家旅游局指导下,历经2年多,调研了数百家民宿,收集了大量信息,标准的条款正是在调研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的。章艺介绍,标准提出了传递生活美学、追求产品创新、弘扬地方文化、引导绿色环保、实现共生共赢五大评价原则,提出了民宿的基本要求,并对民宿的安全、环境和设施、卫生和服务做出了规定,同时将民宿分为金宿级和银宿级两个级别,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接待设施和服务品质,便于消费者进行选择。

  “我们希望标准能对行业发展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这也是标准制定的宗旨。”章艺表示。

  对民宿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由于行业对民宿缺乏统一认识,各地民宿发展参差不齐,运营缺乏专业性、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民宿行业在信用体系、市场培育、品牌传播、服务体验等多方面均有待提升,目前存在行业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缺乏、平台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房源较为分散与特色化不足、房屋与游客的安全问题、客源市场认知偏低、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

  《标准》规定,民宿经营活动应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北京工商大学旅游与营销系副教授张运来表示:“民宿并不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情怀作品,国家俨然已经将其当做一种可以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门类,这就对于民宿在不同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表示,民宿是推动乡村旅游全面深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民宿的发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旅游停留日期就有一道很难迈过去的坎儿。因此,《标准》是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专家认为,相比酒店,应该说《标准》赋予民宿的要求更高,甚至有几分情怀的意味蕴含其中。因此,做好民宿显然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既要懂酒店的运营,又要懂风土人情,还要理解时尚的风向。

  据悉,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始制定《标准》。在近两年时间里,编制组先后实地考察民宿近500家、收集线上问卷450份、征求意见4次、组织网上社群讨论3场、举办专家论坛1次。同时,将《标准》与英国、法国、日本等民宿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关标准进行对比。

  《标准》起草人、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巡视员唐兵说:“编制组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力求使《标准》成为一部接地气和适用性强的旅游行业标准,为投资者、经营者提供更加规范的指引,满足广大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民宿发展将有法可依
打造文旅经济增长新引擎
年轻人成出境游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