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产业转移不能随意“嫁接”

■孙祥栋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9月18日   第 02 版)

  当前,我国城市间产业转移渐成趋势。有数据显示,2004年后,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都先后经历了转移扩散、再集聚的过程。从产业类型来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前于原材料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扩散,服务业发展也表现出类似的空间演变格局,只是在时间上略有滞后。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内部、省内的产业转移也较为迅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硕果累累,长江经济带合作步入新阶段。

  与此同时,美国的经验显示,大城市地区提供了几乎所有的产品创新。日本的经验同样表明,企业将实验性的工厂设立在大城市里,但大规模的生产则是在中小城镇或农村地区进行。此外,韩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也存在着制造业向郊区转移扩散的现象。而服务业、非标准化的制造业以及研发等生产活动则在大城市集中。

  从集聚经济的视角出发,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间产业合理转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至少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转入城市和转出城市之间需具有产业基因的“相似性”。

  产业转移并不是在城市间随意的“嫁接”,产业移入城市具有与产业转出城市相似的客观条件是保证产业顺利转移的先天优势,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转入企业的“水土不服”。例如,河南省的中原电气谷是承接转移产业的重要示范区,其中的温州电器产业园是电气谷与“中国电器之都”温州的结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电气谷所在地许昌和温州这两个城市,两者在民营经济产出占比、商业环境等方面都较为类似。

  其次,要认清地区的比较优势,降低集聚成本。

  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东、中、西部三大板块的比较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区域优势集中体现为城市产业分工体系健全、工业化层次较高、产业基础强、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优势有市场空间广阔、需求潜力大、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丰富、要素的使用成本较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地利用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降低集聚的成本。需要指出的是,为促进区域间合理的分工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协调好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矛盾,这样才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产业结构趋同。

  最后,要打造产业集群,塑造产城融合体。

  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国际发展经验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以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改善区域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前,要将开发区和科技园区打造成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载体。工业园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区地理集中效应的发挥,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在园区内进一步集聚,从而培育出更强的区域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开发区建设总体上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的趋势,区域布局较为平衡,统计显示,开发区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进出口总额等重要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速。(作者系国网能源研究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绿色金融发展悖论亟待破局
发展特色小镇需要规划变革
产业转移不能随意“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