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石板街,销售、制作非物质文化产品的商铺门庭若市,生意红火。近年来,黔南州多举措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向市场,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非遗资源“活”起来。
黔南州文化产业协会会长罗安宇告诉记者,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小而散的局面,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今年3月初,州里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有137家会员单位,为分散在各县市的文化产业组织提供了交流平台。
近段时间,协会聘请布依族、苗族、瑶族制作枫香染的老师来传授蓝靛染布技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民族蓝靛印染技艺进一步优化配比方案,以传承、保护、发展传统植物印染技艺。通过开展自主印染枫香染的体验活动,结合消费者的理念,创新枫香染产品。
黔南州文产办工作人员彭永忠说,该州通过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提高从业者职业技能,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推行文化产业扶贫项目“千村计划”,广大妇女因技能提升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
三都水族自治县被列入全省文化产业扶贫项目“千村计划”试点,在中和镇达便村打造水族马尾绣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水族马尾绣创意研发设计中心,技术培训、生产基地及创意研发体验馆,面向贫困村、贫困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形成集保护、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水族马尾绣新业态。
三都水族自治县“千村计划”自2016年7月全面铺开至今,已开展各类培训15期,培训绣娘3000多人,带动中和镇三洞社区300人从事马尾绣生产加工,人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水族端节”,是贵州省首个列入国家级非遗数字化建设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项目已通过验收。同时,黔南完成了马尾绣、水书、端节的地理标识申报工作,启动了“水族马尾绣”“水族祭祖”“水族服饰”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和国家级水族生态保护区、省级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组织编写了《水族文化进校园小读本》《水语水书十课时》等校园读本;水族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展示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已录入可移动文物3900件(套),不可移动文物111处,收藏珍贵水书近万册。
近年来,黔南州立足实际,把文化与旅游两种优势资源有机结合,通过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民族文化“走出去”、优秀企业“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黔南的少数民族服装、饰品、歌舞等文化遗产每年都会走进全国多个城市演示、展出。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为黔南赚回一桶桶金。以深圳文博会为例,10多年来,黔南州每年都会派出代表和代表作品参加。今年,已接下3000多万元订单;去年,成功引进文化产业项目3个,签约资金7.5亿元。深圳市天赢集团在三都自治县挂牌建立“非遗生活”生产基地,三都马尾绣工艺品每年接到5000多万元的生产订单。贵州省金华商会在惠水县建立枫香染布艺生产基地,在上海、浙江铺设200个枫香染婴幼儿服装鞋帽直营店,企业全面建成达产后,将实现产值6亿元以上。
通过为旅游产品添加非遗文化元素,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黔南州文化产业链逐渐延伸。2016年,黔南州文化产业达78亿元,比上年增加近40亿元。
黔南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伍强力说,黔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不仅畅销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还远销中东地区。(本文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