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9月04日 星期一

曹州泥偶温暖助残

让非遗承载更多爱心和希望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9月04日   第 17 版)

  图为康志敏作品《对弈》

  图为康志敏作品《母爱》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冲,文化交流频繁。如今,菏泽除了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历史遗迹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非常丰富。

  泥塑,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最早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石器。通常以泥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目前,泥塑主要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北等地。因菏泽古称曹州,菏泽泥塑又称曹州泥偶。2016年,曹州泥偶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情感表达载体 无声胜有声

  有资料记载,被历代制陶艺人奉为祖师爷的范蠡,辅越灭吴后,弃官经商,先到齐国,后定居于陶。此后,陶器制作技艺在鲁西南地区得以长期传承和发展。曹州泥偶制作技艺,就是在日用陶器兴盛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据曹州泥偶艺人康志敏团队成员介绍,曹州泥偶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按形态分有微塑、动物、人物、器皿、瓦脊5大类,制作流程分为泥料烧制、构思成形、雕刻装饰、修补阴干、上釉烧制5大流程,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4种方法和上釉烧制技术。

  8月27日,记者在北京六里桥银座会员中心见到了长期致力于曹州泥偶创作的康志敏。一身黑衣,脑后挽一发髻,面带浅浅笑容。当日,康志敏正耐心地教孩子们制作泥偶。

  如果不刻意留心,就不会发现康志敏其实是一位残障人士。自幼,康志敏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情感,泥偶就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最佳途径。精通琴棋书画的父亲给予了康志敏很好的启蒙教育,除教授文化知识外,还让康志敏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

  康志敏手语翻译告诉记者,康志敏10多岁时初次接触泥偶,在深入了解泥偶文化后,便对泥偶着了迷。

  在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学习的日子,康志敏正式接触泥偶,借助泥偶情感也在这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10多年来,康志敏融汇各家之长,泥偶制作技艺愈发精湛。

  2014年APEC会议期间,康志敏作品《母爱》作为国礼赠予外宾;2015年,作品《金陵十二钗》荣获第九届“北京工美”杯金奖;作品《黄河娃》成为中国邮政2015年《黄河》邮票发行特许形象纪念品;2017年为北京电影节“天坛奖”评委定制个人形象陶艺作品……

  一直以来,康志敏的作品都是以写实为主,追求更多的是细节和灵魂。

  康志敏表示(翻译):“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以人物为主,因为是亲手制作,所以能把我想要的东西表现出来。虽然外形看起来粗犷,但是仔细看的话,作品是有感情的,包括每个肢体动作和眼神。”

  在康志敏看来,“每个作品都有我的投入和心血,目前最满意的作品是《母爱》,作为国礼送给了外宾,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目前,北京前门的“刘老根大舞台”常年陈列着康志敏的泥偶作品。

  返乡带动就业 创业不忘助残

  27日,记者还见到了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经理李纲,可以说,康志敏在泥偶道路上的发展离不开李纲的帮助。

  李纲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2013年,跟康志敏在北京相逢。作为同在北京打拼的菏泽人,我非常支持他的梦想。在别人看来苦的东西,康志敏乐在其中,我被他这种乐观精神所感染。”

  此后,在李纲的帮助和举荐下,康志敏于2013年在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举办了“自强不息,陶若天成——龙人康陶艺精品展”,展出作品300余件,获得京城艺术圈关注;2014年APEC会议期间,展出的泥偶作品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2017年在北京人民手工艺术博物馆举办“龙人义耕”书画陶艺联展,唤起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

  如今,康志敏和李纲共同注册创立了“龙人康”品牌,不仅致力于宣传曹州泥偶文化,还计划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

  李纲透露,在响应返乡创业的大背景下,今年9月,“龙人康”在山东省郓城县的第一家品牌店即将开业;11月,康志敏作品将正式展出在成武县政府支持建成的曹州泥偶艺术馆;接下来,围绕曹州泥偶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也将首先入驻郓城县水浒城。

  除了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外,促使康志敏和李纲推广泥偶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够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李纲表示:“在山东聘用的员工,80%都是残障人士,在带动残疾人就业方面,已经取得成效。”

  李纲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把残疾人创业、就业的事情做起来,把残疾人励志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目前,“龙人康”与中残联华夏文化集团合作的“华夏—龙人康文化助残工程”已经启动。今年下半年,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残健共融”项目,为提供残障和健康的艺术家一个融合交流的平台。

让非遗承载更多爱心和希望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首次换展
黔南:探索非遗助推精准扶贫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