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9月04日 星期一

精准定位实现城市发展目标

■刘士林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9月04日   第 02 版)

  从城市的角度看,我们整个城市化已经进入到一个“精打细算”的时代,这和过去城市野蛮生长的阶段很不相同。我们可以从3个关键词看出:

  一是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也可以说经济增速减缓。这里包含了一个很深刻的变化,就是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普遍进入“缺钱的时代”。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看,目前情况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不差钱”,不管是政府、企业或是金融机构,投入和投资变得越来越谨慎,而这势必会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掣肘。

  二是新型城镇化。和不惜环境、土地以及人力成本的旧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是在五大发展理念框架下的城市化进程,其中也包含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城市发展的各种约束条件开始增多,这对我们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三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往,我们看不准发展前景时,主要凭借这句话开展活动,试试看,不行再说。但在经济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靠撞大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必须把河水的深浅先探好,否则呛水的几率会远远大于成功过河的概率。

  在这个背景下,无论研究什么问题,制定什么规划和战略,都需要研究研究再研究,需要通过更精准的战略定位和布局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般说来,在初期考虑不了那么全面情有可原,但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或关键时期,就要进一步充实这个战略研究。战略研究主要解决的是定位和方向问题。比如,很多人在谈长江经济带发展时都会非常赞同和鼓励上海进行产业转移。但上海目前碰到的严峻问题却是由于产业转移太快而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怎么提振、刺激都效果不大。尽管现在不以GDP论英雄,但像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增速连全国平均水平都达不到,并不是好的征兆。所以,上海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再工业化”了。这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很复杂,上海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转移出去的太快,新产业的培育和成长过慢,就会出现这种“青黄不接”的“产业断档期”。这个事例也说明,城市产业体系的构建,不是三产谁高谁低的问题,尤其不是服务业占比越高越好。

  在中国城市化这个特殊阶段,工业化的进程仍没有结束,这就要求城市产业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和协调,不能单独追求某个目标。如果说这种状况是由于此前上海战略研究的“后遗症”带来的,那么也可以说,如果一些城市对产业转移不做深入的战略研究,还在花费较多精力和资源去建设诸如产业转移示范区之类,可以预见,以后还能不能接到、能接到多少产业,是一点也不乐观的。(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舌尖安全不能是“海底捞月”
城镇化走向将是重点发展特色小镇
精准定位实现城市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