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9月04日 星期一

舌尖安全不能是“海底捞月”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9月04日   第 02 版)

  老鼠钻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员工将扫帚、簸箕、抹布与餐具一池清洗,洗碗机内部积累一层厚厚油污……一度被视为餐饮界标杆的海底捞,近日因北京两家门店被曝光存在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海底捞“服务神话”的形象瞬间崩塌。在消费者看来,“神话”般的海底捞,本该和那些出现在黑作坊、无证餐饮店的“易粪相食”般的卫生乱象绝缘,但这次被真相深深伤害了。

  “食品安全”这4个字在中国人心中是个复杂的存在,谁要是触动了这根敏感的神经,在网络上瞬间能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搞个万劫不复,但在现实中却连个“泥塑的神像”都没有。真的出事了又能如何?风平浪静之后,不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就在舆论斥责一片的时候,海地捞一篇被誉为“公关经典”的回应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在充满了“理性”“包容”的评论声中,海底捞的危机似乎正在平息,获得了一片掌声,甚至连专业的舆情分析都给出这样的结论:“多数网民期待海底捞经历这次事件后,有更加完美的表现”。

  食物对于中国人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华民族,粮食和食物如天一般重要。同时,“食以洁为本”,这是一个对食品安全问题最低层次的要求,甚至只是个低的不能再低的要求。然而,海底捞“老鼠门”事件,直接挑战了这个底线。

  食品安全无小事,任何忽视、欺瞒、没有底线的行为都会点燃危机。解决危机,仅仅依靠危机公关来应对,并非治本之策。为企业长青基业谋,仅在宣传、装修、包装的“面子”上下功夫,忽视对消费者更为致命的质量安全的“里子”,无疑本末倒置。如果一次优质的危机公关成为一次成功的心灵按摩,使得点赞多于反思,那么,揪住“真问题”、寻求“真解决”的机会窗口就可能溜走。

  比起成功的危机公关,消费者更需要看得见的安全;比起经得起美拍的厅堂,更渴望经得起检验的厨房。应该说,并不是每一次危机都能成功闯关,在食品安全面前,也从来没有一家“大而不能倒”的企业。好危机公关可以及时止损,在表面止住了血,但病毒在身体里运行,这个病早晚还是爆发。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愤怒引向为高超的危机公关鼓掌,是在用大水漫灌的危机公关方式误导公众!如果海底捞“老鼠门”事件能轻松获得原谅,其他的企业就会明白,只需要一份声明就能反转一切,谁还会在食品安全上下工夫?这样,当下餐饮行业和食品安全的惨淡现实,无数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糟糕,不断地刷新社会底线,一步步沉沦到海底,只要吃不死人,似乎就可以接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是作恶成本太低,个别被曝光的企业并没有被罚得倾家荡产,也没有彻底整改,就蒙混过关。

  因此,任何食品造假、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都必须坚决地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予以严厉处罚和强力纠错。否则,吃不死人、喝不死人,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真实生产标准,那些缺少道德良心和法律意识的商家,就可能抱着侥幸心理降低生产标准,忽视生产管理,任由一些伤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问题发生。海底捞“老鼠门”事件,给整个餐饮行业再次敲响了警钟。要看到,新食品安全法“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原则,不只是写在纸上,公众的注意力和部门的执法态度,也不会被一时一事的表态牵着鼻子走。如果所有食品企业都按照“标杆”脱离了食品安全来建造营销和公关的空中楼阁,那么谁来为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负责?只有相关部门重拳打击,食品才能安全,百姓才能放心。

舌尖安全不能是“海底捞月”
城镇化走向将是重点发展特色小镇
精准定位实现城市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