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9月04日 星期一

水城常德会“呼吸”

海绵城市建设范围已扩至整个城区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9月04日   第 01 版)

  8月中旬,一场暴雨降临常德。24小时内,城区最大降雨量达到131毫米。不过,在这场暴雨面前,常德经受住了考验。主城区道路排水通畅,大部分居民小区没有出现积水情况。

  能让雨水自然储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使得常德在海绵城市建设上领先了一步。

  常德汉诺威因水结缘

  2004年,常德和德国汉诺威市因治水结缘。借着这个机会,已在德国生活20余年的彭赤焰被总公司分派到常德老家,任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一次,他不仅带着浓浓的乡情归来,还带回来了国外水系治理的先进经验。

  “在欧洲没有海绵城市的概念,但此理念等同于德国提出的‘雨水管理或雨水综合利用’。”彭赤焰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在常德市和汉诺威市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后,城市给水、排水、防洪等10多个专业规划,以及江北、江南、穿紫河、护城河等片区水系和雨水综合利用规划应运而生。

  常德水系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也相继成立,市长亲自挂帅。据悉,这个部门现已是常德市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研究院院长张全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海绵城市是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住建、园林、水利、财政等领域,需要有一个主导部门。

  2015年,常德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从那时起,36.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区在常德展开。而后,常德市的决策者们并没有停止脚步,如今海绵城市建设范围已被扩大至整个城区。

  据了解,当时,为了保证海绵城市的标准,全市140多项工程都暂停下来,随后立即接受审查,符合标准的就继续施工,而不合格的排水系统和水系设计则须进行调整。

  这样一来,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新建项目都能按照标准实施,节省了大量的改造费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在常德城区,有一条长17.3公里的穿紫河,汇流面积近28平方公里,覆盖了大半个常德城。

  长期以来,穿紫河密密麻麻地分布着118个排水口。河中雨污混合,不仅使河水变黑发臭,也使河床越淤越高。

  张全指出,海绵城市不仅涉及种植植被或集纳雨水,更要对城市建成区现状进行分析,解决内涝、黑臭水等问题。过去治理黑臭水是通过一些工程措施,但是这种做法不具有可持续性。现在通过设置“海绵”,在源头就能将污染物削减。

  “水是城市的命脉,水活了,城市就活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水必须是干净的水。”张全说。

  记者了解到,在常德海绵城市建设及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中,常德市政府、汉诺威市水协以及各级机构通力合作,结合常德特有的降雨、水文特征和地质条件,引入了德国成熟的流域化城市水生态治理理念与技术,使原本割断、恶臭、填埋、被人遗忘抛弃的城市水文化承载体,又成为洁净水系。

  据常德市公共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穿紫河南岸船码头泵站,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芦苇,芦苇下布满了天然滤料、松散石块和渗水管。从泵站提上来的雨污混合水,经过这片生态滤池后,就可直接排入穿紫河。

  经过多年的努力,穿紫河已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河道。

  如今,1500米长的仿古街道沿河建起,引得不少市民来此欣赏水景、重拾乡愁。

  看到黑臭河变回清澈,常德市民张先生深感欣慰:“整治前,没有人去穿紫河边行走。如今市民能在河里泛舟、沿河漫步,这在10年前是没人敢相信的事情。”

  圆居民倚水安居梦

  记者注意到,业内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各种尺度形象的喻为“大海绵”“中海绵”“小海绵”。

  张全解释称,“小海绵”是小区尺度,指源头水量或污染物的减排,就是尽可能将雨水通过地表收集、调蓄、渗透;“中海绵”是街区尺度,主要是指排水系统的改造;“大海绵”是城市尺度,指在河道末端进行控制,涵盖整个城市的水系系统构建和改善。

  穿紫河的治理是“大海绵”得到应用的一个缩影,而常德在“中小海绵”建设上,也已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天源星城小区,水池、喷泉、小溪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水池收集的雨水不仅可以充当景观用水,还可以浇花种木。

  而在柳园锦江酒店附近,昔日硬化的道路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低不平的草地和错落有致的水塘,草地与道路接壤处,留有一米多宽的草沟。

  小雨时,雨水通过草地、多孔改性水泥向地下渗透;随着雨势加大,来不及渗透的雨水便汇集到草沟,继续“秘密”渗透滞留。

  “80%的雨水,都被‘海绵’就地吸收。”这是常德市海绵办副主任辛长明给出的数据。

  宜居常德,从水开始。这座城市正在借“海绵”之力,大做文章。

  “水让整座城市都活了起来。”常德市民余先生感叹,“终于圆了倚水安居的梦。”

水城常德会“呼吸”
图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