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8月07日 星期一

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之路

■中国城市报 梧桐综合报道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8月07日   第 24 版)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

  日前,以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闻名于世的浙江龙泉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至132个。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一直是舆论热点。随着各地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业,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成为了重要文化与旅游资源。如何保护、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这样的活态文化资源,是中国这个世界遗产大国面对的挑战。

  保护是根本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基因。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数量庞大、异彩纷呈的文物和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保护展示,是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期盼。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主任张杰表示,近年来,我国保护文物的方针已经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转变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文物带给社会的积极影响,从而将历史文物保护项目发扬壮大。

  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西城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古都北京的发祥地,皇城文化、仕子文化、民俗文化等高度聚集。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西城区有A级旅游景区21个,有什刹海、大栅栏等18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8项。

  近年来,西城区为了保护旧城传统格局,坚持不改变胡同肌理和传统风貌的理念,统筹推进大栅栏、白塔寺、什刹海、天桥北等历史地区的整体保护和功能疏解,积极探索渐进式旧城街区保护模式,营造了开放、多元、包容、共生的城市文化环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什刹海就是走的“活化”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可作为一个比较正面的借鉴案例。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不仅要保护建筑遗址本身,还要保护它的生态,这是前提。

  为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促进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四川省成都市近日发布了《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成立了“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委员会”。

  《条例》建立了“抢救性”的保护制度,即具有保护价值但尚未认定为历史建筑的建(构)筑物,面临被拆除、损毁、破坏等情形的,市、区(市)县房产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规划主管部门进行现场查勘,经初步确认符合认定条件的,可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并按照条例规定程序予以申报、认定。创新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即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三类。“条例规定的若干保护举措也是为了引导保护责任人更合理、更科学地利用历史建筑,进而实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双赢。”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世仁认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保护是根,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利用。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公开表示,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从保护“城市遗产”向保护“遗产城市”转变。在保护要素方面,不但要注重文化要素的遗产保护,还要注重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共同合成自然景观的保护;在保护类型方面,应重视活态遗产的保护,例如耕作的梯田、生产的工厂等;在空间尺度方面,不仅要重视“点”的保护,还应重视文化线路的保护,例如大运河、丝绸之路的保护等;从时间尺度而言,不仅要重视古遗址的保护,还要重视近现代遗址的保护。

  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其实,说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多的是从旅游观光的角度来看,通过旅游来保护文化。

  世界上不乏以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成功的国家和城市。日本的京都、奈良,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这些城市除了文化旅游产业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富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

  再比如,比利时的古城布鲁日。走在小城的街巷中,古老的城墙、钟楼、运河、教堂,让你疑似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中世纪。可是,事实上,因为火灾和雷击,布鲁日多次重建,大部分建筑都是19世纪、20世纪仿建的。然而,布鲁日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2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每年接待游客达几百万人次。布鲁日的聪明之处在于,用现代建筑营造出了真实的历史环境,让古城焕发勃勃生机。

  作为十三朝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在如何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

  洛阳市以打造“博物馆之都”为目标,建设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为特色,以洛阳博物馆为中心,以国有专题性博物馆为支撑,以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通过持续扩大免费开放范围、策划举办优秀展览、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开展文化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和展示文物保护成果。同时,坚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建设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等34个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全景洛阳”。

  作为福州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三坊七巷文化街区,201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90.85万人次,成为福建省首家接待人次突破千万人次的A级景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超高人气,彰显了福州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的成效,也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缩影。

  曾经,三坊七巷破败不堪,2007年以来,福州市投入40多亿元,通过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的恢复,对传统建筑及街巷历史风貌的整治,对传统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保护、整治与修复,对传统院落园林的整治与充分利用,展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建筑、园林特色,凸显了其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的历史价值与建筑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还很注重传承与发展街区活态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保护三坊七巷所蕴含的各项民俗活动、民间曲艺、民间工艺、风味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刻体验区域民俗文化等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与载体。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谦华表示:“三坊七巷将引入‘互联网+’概念,进一步完善‘吃、住、行、娱、乐、购’等旅游六大要素布局。”

  有关专家认为,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该是由点到面、由散到整、由分到合的大变革,只有实施保护性建设,彰显个性品质,避免超载开发,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粗放型发展格局,实施全新的开发战略,才能保证旅游业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将历史文化名城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使其不断折射出文化智慧的光彩,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历史文化名城呈现真实生动的文化氛围。

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