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7月24日 星期一

海绵城市视域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陆小成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7月24日   第 23 版)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所有城市都应该重视的“里子工程”。2017年6月以来,中国多地都迎来了强降雨过程,城市在雨季频频经受暴雨的严峻考验,绿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关键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对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现象的应对、渝治理能力,做到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自我管理能力,对降雨、下雪等有良好的弹性和回应性,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和城市生态承载力。

  建设好海绵城市,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海绵城市需要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作为层次多、体系性强的城市生态系统,涵盖从地上的园林建设,到地表的非硬化地面及渗水铺装,再到地下的排水管网收集和处理等。在城市功能上,绿色基础设施提供了全面的城市生态修复和自我适应的功能系统,能对强降雨等自然现象进行弹性应对。在空间布局上,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了城市运行与土地利用的跨尺度、多层次、全通道的生态网络空间。在组成要素上,绿色基础设施有从公园系统、开放空间、城市绿道、生态网络、生物廊道、雨洪管理等多个要素,拥有河流、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拥有城市公园绿地的基础设施化绿色空间,拥有生态化的雨洪管理设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关键载体。它能调节雨洪,充分利用雨雪等作为再生水的重要来源,减少缺水城市的生态压力。同时,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清洁的空气与水、调节气候、户外休闲等空间场所。绿色基础设施破解传统单一目标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染治理技术、景观美化工程等建设,将这些要素有机整合,形成具有适应雨洪涝害的重要载体和功能平台,构建城市生态化的人居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缓解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恶化与城市污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修复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绿色转型,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丽城市空间。

  绿色基础设施缺位制约海绵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然严重存在认识不到位、土地分配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推广不够等多方面的矛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海绵城市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认知。在思想观念上,许多城市管理者以及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其价值认识不够。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均是比较新的概念,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对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战略意义、具体操作缺乏完善的认识,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城市居民,对建设海绵城市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参与度不高,在工作上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覆盖面积较少、容积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些城市政府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绿色基础设施用地。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用地,建设投入力度不够,高层建筑过多,绿地太少,绿色基础设施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导致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与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律、关键水情特征的应对不足,缺乏完善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我国城市化尽管有了较快发展,但质量和效益不高,特别是对城市水资源化管理的技术、措施、组织等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对强降雨等现象缺乏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应对能力。海绵城市的雨洪控制是基础,但缺乏建设植草沟、下凹绿地、滞留池等技术应用,将海绵城市仅仅视为技术层面,局限于控制水量水质的单一目标,缺乏协调雨洪管理与城市发展、生物保护与市民休闲、身心愉悦与市民参与等诸多关系的系统考虑与应对。

  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海绵城市发展

  绿色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途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应从提升认知、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创新机制、鼓励参与等多维度采取有效对策措施,综合施策,形成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

  提升认知、加强研究。提升对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等的概念、内涵、战略意义、基本要素、技术体系等内容的了解和认知,提高重视程度,进而有效引导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积极创新和构建中国本土化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适应我国本土环境与社会特征的绿色基础设施关键技术、评估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等。要组织专家和科研机构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律、关键水情特征、海绵城市技术体系、绿色基础设施政策体系等的系统研究。

  加强立法,完善规划。制定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要加强城市土地规划的立法工作,增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法律和规划强制性地严控挤占生态用地和绿色基础设施用地指标,增加城市土地开发中对绿色用地的刚性规定,严格执行绿地建设的相关规划,保障绿色基础设施的土地使用空间。加强城市跨尺度的生态规划,规划重构城市水生态系统,强化海绵城市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和各类景观要素相关联。

  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投融资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城市政府应当把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城市发展政策中,制定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激励政策,采用PPP等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投融资与建设。鼓励老旧社区空间,特别是屋顶的绿化建设,出台政策鼓励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等积极参与绿色屋顶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投资建设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雨水储罐收集雨水,在建筑周围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要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采购与综合绩效评价机制,既要创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建设与管理,也要建立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综合绩效评价及标准体系,加强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绩效的评价和监督,进而真正提升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和运行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海绵城市视域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丝绸之路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