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乌镇钱利淮:

不敢称匠人,不肯抛匠心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7月03日   第 15 版)

  “不种闲花,绿水畔,几竿修竹;南条北叶,新笋出,交杂旧枝”,如今,人们对乌镇的印象不仅有青石板、小船、流水,还包括竹编在内的老手艺。

  85年出生的钱利淮是土生土长的乌镇陈庄人,乌镇西栅景区一面直径5米高的巨大竹匾就出自其父母之手,现已是镇上地标性的景点。2008年,就读大学二年级的钱利淮和哥哥创办了“竹芸工房工作室”。为了更好地延续中国竹编文化内涵和精神,毕业后的钱利淮通过研发各种手工DIY竹编产品并传授相关编织技艺,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之美。

  没有商业秘密 好坏全在手艺

  清《乌青镇志》记载:“居民以竹器为业,四方贸易甚远,苕霅诸山货竹者皆集于此。”历史上,乌镇陈庄曾是竹编交易集散地,盛极一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用藤榻、藤椅、家用竹器、农用竹器等日渐消失在人们生活中,不仅在陈庄,全国范围内,竹编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对钱利淮来说,对竹编的热爱离不开这片土地。大学图书馆里,钱利淮发现中国手工艺博大精深,更唤起了他小时候的记忆。于是,钱利淮在大一就萌生了成为竹编手艺人的想法。

  钱利淮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感觉自己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认定了就一定要做,早晚都要做”。2012年,钱利淮回到乌镇,专注传承与发扬竹编手艺。

  据记者了解,竹篾生产流程包括去竹、开竹、分条等8个基础步骤,炭化、染色和拉丝3个拓展步骤。而竹编编织方式有200多种,按编织的种类分有双向编、三向编、圆形起底编等6大类。

  竹子由于竹节而变得有神韵,但也因此无法用机器加工,“剑门、拉丝刀、篾刀、竹凿、刮刀、滚刨就是全部工具”,钱利淮说,竹编技艺“没有商业秘密,好坏全在手艺”。

  用设计再现传统  立志成为竹编传播家

  去年,钱利淮和汪涵、李宗盛等一起入围“国匠荣耀·传承奖”,获得了来自业界对竹编工艺及其本人的认可。不仅如此,他的竹编手工艺品还出现在了第二届和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舞台上。也因此,钱利淮和其工作室获得了各方关注。

  “我对获得的荣誉心怀感激,因为一路走来一直有人给予关注和鼓励。而这,对竹编的发展也是好处的,因为我的曝光度高,很多人开始关注、喜爱竹编”,钱利淮告诉记者。

  在钱利淮看来,竹编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但脱离日用的器物,他更愿意称之为艺术品。因此,不同于父亲遵循传统手工制作旅游纪念品,也不同于哥哥订单式制作竹编作品、走精品定制路线,钱利淮更喜欢用设计再现传统。于是,他开创性地推出竹编体验材料包,将竹编知识科学系统化,将竹编历史、制作技艺、竹编古今文化背景传播的更广。

  之所以另辟蹊径,还因为工作室自2008年创立至今,始终无法摆脱一个困境,“因为制作人在不断减少”。

  多年来,钱利淮在拜访各地老篾匠、了解不同制作技法过程中发现,很多竹编手艺人的收入有限,而且意识形态做不到打造精品的水准,口传亲授后继乏人,人才衔接出现了严重问题。

  “要寻找真正能做精品的传承人,就需要大面积去普及。怎么去普及呢?我相信材料包能够承载很多可能性,如果能带给外界多一分兴趣,竹编的未来就多了一分可能”。钱利淮立志成为竹编的传播家。

  跨越时间藩篱 再现竹编辉煌

  脱胎于中国的日本当代竹编与中国本土当代竹编相比,更注重“个性”,钱利淮最初是想走精品路线,但在与日本的朋友交流中发现,“日本的传承比中国更有危机感”。

  “日本的竹编更多是走艺术化路线,学习的人多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从业人员也非常少,只剩下了一个金字塔尖。”

  除了赋予竹编制品更多“日用”的价值,钱利淮不单单通过设计售卖“日用”产品、推出竹编体验材料包,他还通过线上分享原创图文和视频、线下开展竹编课堂等方式,让更多没有竹编基因、零竹编基础的人也参与进来,让曾经辉煌的竹编日用品留下制作的基因。

  “普及工作已经做了2年,工作室也形成了一个竹编爱好者小社团,虽然目前只有100多人,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钱利淮觉得,“如果在我这个小地方能形成这样的社团,把这样的模式放大,推广至全国,那么,竹编不仅会在乌镇,也会在全国重现生机”。

  钱利淮告诉记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一开始是家庭女主人来学,渐渐地小孩子也加入进来,后来男主人甚至爷爷、奶奶也加入进来。从这方面来说,竹编不仅有指尖温存的生活记忆,还能起到感情纽带的作用。”

  在竹芸工房的介绍中,记者读到这样一句话,“竹芸的我们应该成为不了匠人,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很多,多到能够在这少之又少的关注度里发展下去”。

  “但这份匠心我们不肯抛弃半毫”,钱利淮在传播方面踏出了第一步,他相信,“只要生活还在继续,无论多久,终能跨越时间的藩篱,再现帝国的辉煌”。

不敢称匠人,不肯抛匠心
资讯
山西非遗传承可“两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