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家政服务人员的薪资也在快速增长,一流家政服务人员的薪资更是直逼上市公司高管。随着当前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和二孩的放开也进一步放大了家庭服务业市场。
但是随着家庭服务业市场的扩大,一系列的问题也随着而来,“黑心月嫂摇晃孩子假装哄睡”、“恶保姆虐待失能老人”等新闻就时常见诸报端;坐地起价和偷窃行为也成了影响家政市场的顽疾,家庭服务业市场亟待全国性的监管和规范。
“物联网+”是个好办法
近日,全国家政诚信建设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贵州、福建等全国各地的31家省市家政协会长、秘书长,家政公司经理及家政员代表430人与会,会上家政诚信平台正式运行。
过去家庭服务业的“黑名单”只在少数大型家庭服务业企业之间存在交流和沟通,但是我国的主要家庭服务业市场大多集中在中小企业和接单活的家政服务人员中。家庭服务业监管的难度和效果一直不让人满意。据记者了解,家庭服务业诚信平台的使用方法,是雇主通过关注“家政行业诚信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对阿姨进行申报投诉。假证偷盗、打虐看护对象、甩单、旷工或擅自离岗、借钱或私自涨价、性陪伴、泄露雇主隐私或在雇主家接待私客等都是可以被投诉的行为。
用户可通过系统对阿姨和家政公司进行身份证验证,如果阿姨、家政公司之前曾被投诉,系统将出现“消费警示”,将阿姨之前的被投诉情况显示出来,方便雇主比较、选择。而雇佣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阿姨、家政公司也可以通过平台对雇主进行投诉。
全国家政行业诚信联盟秘书长刘晨阳表示,平台的运行意味着阿姨不诚信,将在全国无工作可找,雇主不诚信,将在全国无阿姨可用。
立法监管也需到位
家庭服务业这一行业在我国虽然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12年12月,才由商务部发布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保姆在法律上被统称为“家庭服务人员”。虽然《办法》对家庭服务人员的从业规范与职业道德也作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但是这个既不是条例又不是法律的《办法》对家庭服务业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十分的有限。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以家政业为主的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万人。随着近期家政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法治建设滞后这一短板造成行业的进一步无序生长。虽然一些地方已开展针对家政业的立法工作,但全国性的法律仍未出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卓长立就准备了多份针对家政服务业的建议,他认为应加快家政行业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建立家政行业诚信记录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形成信用信息共享,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家政服务吸纳了大批需要政府出资救助的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生活就业困难人员,由于迄今仍无法解决其社会保障等,故此大批人员只将其作为临时过渡平台,只要有其他合适工作马上离开,人员流动性大,既不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制约了行业发展。
某业内资深人士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完善家政市场的制度设计确实很难,而且千头万绪。例如家庭服务人员的平均年龄大概在45岁左右,加上他们的流动性大,对他们的标准化培训对家政企业来说压力太大了;那些高端和资深的家政服务员走的都是熟人推荐的路线也很难管理,家政服务业的纠纷和案件取证等太困难了,立法难度大,其实执法难度更大。但是无论如何对家政市场这样一个巨大且散乱的市场来说,立法和规范才是对它最好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