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6月19日 星期一

郓城杨秀玲:

巧手剪出千秋故事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6月19日   第 21 版)

  ▲图为杨秀玲作品《国色天香》

  在我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民间的剪纸技艺卓绝,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艺术享受,而塑造剪纸文化的民间匠人们,手起刀落,用最传统的工艺刻画着原生态的中国和最真实的心灵感受。

  出身剪纸世家的杨秀玲,来自山东郓城,是第五代剪纸传承人,外祖母、母亲皆为当地有名的剪纸巧手。其《八骏雄风》《大展宏图》等多幅作品,在国内比赛屡获金奖、银奖;三层套色彩绘剪纸《百鸟朝凤》获得世界记录协会颁发的世界记录证书;长卷《水浒英雄》2014年被美国沙罗斯州立大学收藏……

  “剪纸是苦的,也是甜的。当你的思想插上浪漫的翅膀,飞翔在一个美好的剪纸境界中,那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一种精神的盛宴!”杨秀玲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8岁成为剪纸技艺接班人

  “剪个小狗汪汪汪,剪个老鼠上粮仓,剪个鱼儿莲里钻,剪个娃儿上学堂……”可以说,杨秀玲是一边听着外婆唱歌谣,一边看着外婆剪纸长大的。

  自8岁拿起剪刀,成为剪纸技艺的接班人,杨秀玲从事剪纸事业已30多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杨秀玲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

  “父亲告诉我,古往今来,成功者离不开‘胆’‘识’二字!可贵者‘胆’,难能者‘识’。有胆者,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有识者,善于利用各种条件争取成功。如果说母亲是我剪纸路上的技术指导者,父亲就是我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精神抚慰者。”杨秀玲说。

  不同于北方的粗犷,又有别于南方的细腻,杨秀玲的剪纸作品既有具象的表达,也有夸张的想象,很好地将南北两派的艺术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也因此,业内专家称赞她的剪纸“独称一派,独树一帜”。

  不受束缚融入多种元素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杨秀玲的剪纸作品达上百种类型,每年每一种类型的作品数量达上千幅。

  提及目前较为满意的作品,杨秀玲告诉记者,“应该是《百鸟朝凤》”。自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历时2年6个月,杨秀玲用三层套色剪纸加彩绘技法,将清·乾隆年间沈铨名作《百鸟朝凤》之中的精华部分(长392cm,高99cm)精心创作出来,色彩逼真,形象生动。

  世界纪录协会高级认证官吴华江对该作品高度评价,“既有纯朴浑厚、简练遒劲、稚拙豪放的粗犷之美,又有秀丽纤细、明快柔美、工整细巧的玲珑剔透之韵,风格不可多得!”

  为让自己的作品更丰富、更艺术化,杨秀玲数次到北京、深圳、河北等地拜访名师,仔细揣摩他们的剪纸精髓与特点。

  正因不受传统束缚,又吸收了很多新的技巧,杨秀玲把国画、诗词、楹联、书法、工笔、写意等形式,在继承祖传、夸张而不受限制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古代元素和现代元素,使剪纸作品文化底蕴更浑厚。

  “我作品的题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源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兴趣爱好广泛的杨秀玲来说,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是她所有创作灵感的来源。

  把守护作为一种责任

  6月14日,“非遗进校园——杨秀玲剪纸艺术展”在北方工业大学开幕。杨秀玲的72幅经典剪纸作品与参观者近距离“亲密接触”。杨秀玲也亲自向师生教授简单的剪纸手法,让师生感受一把剪刀如何在起落间化腐朽为神奇。

  “非遗技艺传播不能忽视展示,而且还要互动,我到每一个学校都是义务传承”。杨秀玲对记者说,接下来她剪纸艺术作品还将到全国其他高校开展,她也会去高校授课。

  实际上,自2007年成立剪纸工作室,杨秀玲就一直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但她也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2012年,杨秀玲组织了一个“寻根问底,保护非遗”的团队,自掏经费寻找剪纸老艺人,不定期组织年轻人向这些老艺人学习。2014年,杨秀玲注册成立了“郓城剪纸传承研究院”,借助研究院,杨秀玲将剪纸技艺传播至郓城的中小学。

  “通过老带青、青带幼的方式,推动民间剪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杨秀玲告诉记者。

  此前,杨秀玲参加了加拿大温哥华首届“亚太文化节”。“一位老先生在剪纸展台前整整看了一天,直到闭馆才走。翻译告诉我,老先生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这是第一次亲眼看见剪纸技艺。因为语言不通,老先生就通过竖大拇指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剪纸技艺的赞叹。”老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情,更让杨秀玲下定继续将剪纸技艺传播下去的决心。

  杨秀玲向记者表示,“剪纸不仅是我们的家传技艺,更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我有责任守护它,也渴望把它发扬光大。”

巧手剪出千秋故事
资讯
8省区联合推进“万里茶道”申遗 已编制预备名单申报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