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坚中之坚,近年来备受关注。日前,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健康脱贫”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财务司副司长刘魁表示,卫计委已开始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健康扶贫 救治患者260万人
健康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对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因为健康问题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对此,刘魁表示,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各省区市80多万基层卫生计生工作人员,对全国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开展了逐户、逐人、逐病调查核实,重点核查发病率高、费用高,影响生活生产能力的93个病种,全面摸清农村贫困人口患病情况,确认在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553万户,共涉及734万人。
“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进行分类救治,能一次性治愈的,集中力量治疗。需住院维持治疗的,由就近具备能力的医疗机构实施治疗。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上级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实施治疗和康复管理。”
对外经贸大学社保系主任李长安表示,这是20天内国家卫计委为“健康扶贫”召开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表明健康扶贫已经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刘魁说,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精准施策,分类救治,将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今年5月底,已经分类救治贫困患者260多万人。
从各地工作情况来看,“三个一批”中的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目前是健康扶贫工作重点,也是难点。围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和长期慢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地做了大量有益探索,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和做法。
政府兜底 强化大病救治医疗保障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于德志表示,“普通家庭很难独自负担起重大疾病的医疗支出,不少家庭会‘因病致贫’。健康扶贫是整个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也是减少支出性贫困的关键措施。”
安徽省在医保“特惠”基础上,设定“351”政府兜底保障线,实行慢性病门诊“180”补充医疗保障,进一步强化大病住院和慢病门诊医疗保障。通过“一兜底”,贫困人口年度自付医药费用有了封顶线和明确预期,大病有了兜底保障、住院报销90%以上;而“一补充”使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报销可达95%左右。
在实施健康扶贫工作中,河北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兜底保障新机制。“衡水市阜城县县委、县政府以健康扶贫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健康扶贫专项基金,构建了以新农合为基础、以大病统筹为保障、以大病救助为补充、以专项基金来托底的‘四位一体’兜底保障机制和工作体系,大大减轻了贫困患者就医负担。”河北省卫计委副主任江建明介绍。
多部门协调联动 实行“一站式”报销
江建明表示,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并大幅度提高保障水平,“是河北省对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的核心和亮点。而实行‘一站式’报销则是有效衔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本。为此,河北省人社、民政、财政三部门协调联动,建立了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三重保障线衔接。”
“为确保政策的稳步实施,省里加强资金保障,提高医疗保障救助水平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目前已安排资金20亿元。”江建明说。
安徽省政府将健康脱贫综合医保列为民生工程,并将其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实现“351”个“180”政策的全部费用由财政承担,市县政府设立健康脱贫医疗专项补助资金,省财政目前已拨付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除此之外,还对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省内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在李长安看来,除了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等多种保障政策的组合、叠加,构筑起多重医疗保障网,最终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还应该根据地方情况酌情处理。他认为,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存在着不同。特别是在重病大病兜底保障方面,由于一些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报销手续繁琐,使得不少重病大病患者享受不到相关的优惠扶助政策。
此外,目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薄弱,也影响了健康扶贫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大对健康扶贫的财政投入力度,补齐资金短板,同时大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让贫困人口能够就近看病,及时得到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影响健康扶贫成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