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长江又将进入主汛期。此前气象部门预测,今年长江流域气候年景总体偏差,中下游和下游太湖地区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据了解,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集中性强降雨造成极端灾害天气和长江上游因局地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面对洪涝发生的可能性,长江流域的省市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扩大水库“朋友圈”
位于长江沿岸的安徽省池州对防治水灾的需求尤为迫切。为安全度过每年的汛期,池州开始打造海绵城市,专门编制了3年实施计划,计划建设水生态水安全系统等5大类117个项目。
今年,池州示范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将达到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基本建成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和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池州拥有丰富的天然的水系,平天湖、天堂湖、月亮湖和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构成六块“大海绵”,方便在降雨的时候充分将雨水留住。
据悉,安徽要求各地在城市建设中,要有效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城市绿地与广场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同时,采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雨水渗透能力,增加雨水调蓄、净化功能。
长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扩大水库的“朋友圈”,水库群联合调度是抵御洪涝灾害的利器,
今年,长江委修订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拟将洞庭湖水系的控制性水库纳入联合调度范围,可调度水库增加到28座,比去年增加了7座,在保障流域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方面,也将发挥多重效益。
水库联合调度涉及多部门、省份。随着水库群规模扩大,新加入水库如何更好融入调度序列,方案要进一步细化。据悉,4月5日起,长江防总办公室已经进入防汛值班,开始密切关注流域内水库蓄水动态,妥善安排水库群有序消落,做好腾库迎汛准备。
此外,在汛期,长江委还将加强水文气象监测预报,强化会商研判和预警响应,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精心做好长江和相关支流洪水调度,确保流域防洪安全。
截至6月2日,三峡水库水位147.79米,上游水库与三峡腾库迎汛进入胶着状态。按照国家防汛指挥总部的要求,三峡水库须在6月10日消落至146米左右的防洪限制水位。为此,相关部门将健全长江干支流水库群统一调度协调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大数据信息共享、联合调度会商等综合平台,提高调度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加快修复水毁项目
长江沿线城市除了在保护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之外,对人工基础设施的修复也已基本就绪。目前,长江委督办的8万多处水毁修复项目基本完成任务,长江干堤50处险情基本整险到位,为长江流域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水,长江干堤发生50处重大险情,水毁工程增多,成为防洪减灾的薄弱环节。
为此,长江委制定了《长江水利工程设施水毁修复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水利部实施水利灾后重建,落实水毁工程修复方案,建立台账,倒排工期,补足防汛短板,确保汛前全面完成修复工作。
今年2月以来,长江委派出工作组,多次赴流域内10省份检查督导8万多处水利工程设施水毁修复及长江干堤50处险情治理。长江委按照“一省一单”督查整改的要求,督促沿江各省市做到“责任、工程、预案、物资、队伍”五到位,即时消除度汛隐患。
据了解,湖北新增外排能力的12座大型泵站、已有9座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五大湖泊的加固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将于汛后全面开工建设,修复受损水库816座,修复受损提防5992公里,受损水闸2543座,受损水文测站204个,受损泵站2750座,还有其他受损工作28533处。
截至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成和基本建成防洪水库52座,堤防工程和蓄滞洪区等建设得到加强,长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水利部表示,若发生常遇洪水,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可安全度汛。重复利用河道下泄洪水,对于超过河道泄流能力的洪水,利用三峡及上游已建的控制性水库进行拦蓄并配合运用中下游的部分蓄滞洪区,可基本保障长江流域总体防汛安全。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还有不少重要支流和湖泊堤防没有加固,一些连江支堤与长江干堤没有形成封闭保护圈,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