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6月05日 星期一

融汇中外 贯通古今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

■张春莉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6月05日   第 20 版)

  对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没有争议。但是,在如何进的方式方法上,众说纷纭。比如,书法要进,京剧要进,音乐、茶艺等也要进校园。

  “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世界各国各民族之所以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如是说。

  近年来,随着“唐诗宋词”“国学”在国内逐渐走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传承传统文化充满热情和希望。当下,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与教育和谐地“融”为一体,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环。  

  课程改革  推进书香型校园

  众所周知,人大附中一直以来积极推进书香型校园的建设,鼓励学生多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让他们的心灵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与滋养,开启心智,启迪智慧。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上做出了很多针对性的改革与尝试。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历史课上也推荐阅读书目,注重增强他们在传统文化知识上的学习。课程之余,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从多方面进行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学校还特别将每年农历8月27日孔子的诞辰日设立为校园文化的“君子日”,旨在寻宗追远,纪念先师,倡导理想人格,弘扬新时代的君子精神。

  谈及传统文化进校园后,是否会造成学生课业压力加重?学校课时不好协调等问题,人大附中校长助理景晶表示,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出现的。传统文化已列入中、高考大纲,语文、历史、思想品德课都会涉及到传统文化。人大附中除了在这些课上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上的学习外,每周四下午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利用综合实践课时间,学校专门围绕传统文化进行了课程设置。课程中囊括了如京剧、剪纸、戏剧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课。

  接受采访的老师均有着同样的观点。在他们看来,除了每周四的综合实践课,学校的每个年级和班级也同样有很多活动都紧紧围绕传统文化来开展。学校对孩子的传统文化培养,是从多方面渗透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灵魂的浸润,也不会耽误太多的学习时间。

  因材施教 全方位培养学生兴趣

  因每个年龄段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传统教育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翟小宁认为,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改革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对此进行逐渐提升。

  “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有中国文化的必修课,不同于现在的语文、历史。应该是以文化为载体的,传递中国信仰的课。对中国文化的弘扬,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翟小宁强调,人大附中有很多社团。比如,读经社,就是素读,朴素的素,即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群体讨论能力。

  据了解,人大附中除了在这些课上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上的学习外,每周四下午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利用综合实践课时间,学校专门围绕传统文化进行了课程设置。课程中囊括了如京剧、剪纸、戏剧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课。

  融汇中外 完成教育人使命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弘扬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重要。”翟小宁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也要有信心、有使命、有责任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的理念,从而教育出有中国特色、有世界眼光、领先世界的基础教育,这是我们这代教育人应承担的使命。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翟小宁指出,同中华文明一样,西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财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所长,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所以,我们应该面向未来,熔铸中外教育精华。中国的这代教育人,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学习、借鉴、汲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以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培养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又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这样的一种贡献。”翟小宁说。

  (作者系人民政协网记者)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
成都新都区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新名片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