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6月05日 星期一

解决落户 提供住房 给予补助

二线城市人才争夺开战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孟航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6月05日   第 05 版)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如今成为城市发展的至理名言。

  六月已至,全国各大高校相继进入毕业季,扎根在哪个城市成为毕业生们将面临的重要抉择。如今因为人口严控、高房价等一系列原因,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大不如前,相比之下,更多发展潜力巨大、生活条件相对安逸的二线城市成为高等人才落户就业的第一选项。

  以房“抢”人举措多

  如今在二线城市,落户对于人才来说已非难事,相比而言,房子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近日,济南发布人才新政,未来将对企业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按照每月1500元、1000元的标准连续发放三年租房补贴。

  济南并不是为“抢”人才而主动出击的唯一城市。本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进入2017年,武汉、福州、长沙、成都、郑州等二线城市纷纷出台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或把本地高校毕业生留住。

  率先打响第一枪的是武汉。2017年2月,武汉提出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3月,武汉推出专项政策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宣布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个人名义缴存公积金。随后,成都、长沙、合肥、南昌等4个省会城市也在武汉的带领下首开在校大学生缴纳缴存公积金先河。

  之后,福州市加入争夺战,并且甩出大招:给予博士选调生包括每人安置补助费15万元、每人每月2000元、期限最长5年的租房补贴、购买90平米人才公寓且享受销售价格30%的市级一次性货币补贴等多项措施。

  今年4月,西安市出台政策,提出给予大学毕业生住房租住支持,2017年西安市本级大学生安居试点套数不少于12000套,普通高校新毕业大学生给予1年租住过渡期,985、211院校新毕业大学生给予2年租住过渡期。

  留住人才靠什么?

  二线城市虎视眈眈,抢人政策效果如何?目前看来,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政策的效果较为显著。以武汉为例,据网上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6年武汉人口净流入量快速增长,从2009年的74.45万人增至2016年242.78万人。2016年净流入人口约为2009年的3倍余。同样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北京的常住外来人口减少了15.1万,是18年来首次减少,而上海的外来人口更是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减少。

  一边是西安某高校提供的30万安家费,一边是长沙某事业单位解决配偶工作。某知名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博士刘先生正面临一个纠结的选择。

  “留在北京也能找到解决户口的工作,但高房价很难负担得起,通勤时间长、空气质量差等因素也会导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二线城市福利多、低房价、生活节奏慢,的确很具有诱惑力。”刘先生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道。

  即便如此,刘先生最终的选择仍是留在北京。“起初原因比较单纯,曾经的我披荆斩棘走过高考独木桥,北京教育资源丰富,高考分数线低,我的孩子应该不会再吃这样的苦;再者,北京机会多,平台广,这都是地方单位无法给予我的。”

  二线城市给钱给房给户口,而人才愿意长久留在一个地方,最根本的是在这个地方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公共服务分享权。

  正如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所言,“人才选择城市首先是看发展机会,而非纯粹仅为满足居住需求”。在他看来,住房只是吸引人才的条件之一,对于像西安、福州这样的发展中城市来说,“更为关键的是要为人才提供创新的平台和软环境”。

  北上广深城市对个人的发展可选择的余地大,公共服务也较为完善。但在一些二线城市,合适的工作岗位少,工资较低。

  一份由某互联网招聘平台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在武汉进行招聘的互联网公司数量为1051家,而北京有16200家。再以安卓工程师为例,北京的平均薪资几乎是武汉的两倍。

  “双核”抢夺更激烈

  一线城市有诸多让人才难以舍弃的优厚条件,的确让这些城市的人口流入暂时难以逆转,业内人士表示,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是“中国城市体系面临着新一轮洗牌,二线城市寻求突破”的必然。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人口饱和,但很多二线城市的人口可能只有一线城市的1/4,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二线城市中,如重庆、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和青岛、厦门、大连、苏州、宁波等沿海明星城市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从区域来说,传统的东部流入和中西路流出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 金融评论员赵士勇认为,在工业和制造业慢慢从沿海转往内地的同时,中部、西南、东北、西北这些以往不发达的地区,都利用各自优势和国家政策开始崛起,并且每个区域都有双核心城市,而非以往的一家独大。如中部有武汉和郑州竞争,西南有成都和重庆竞争,东北有沈阳和大连竞争,西北有西安和兰州竞争,双核心城市的区域争霸,人才也必将是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环。

  短评

  优秀的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二线城市发起的“人才争夺战”更近乎于一场零和博弈,这也是各个城市面对人才摆出“不差钱”态度的原因。但同时,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助推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融合,才能实现“人才强市”。

  各个城市在推出人才计划时,不能忘了最根本的东西——让高端人才来了有活干。毕竟,各个城市所面向的大多是拥有专业技术能力、乐于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啥活都能干的“万金油”。目前,国内部分二线城市的总部经济、新经济还存在一定短板,这或许成为当地政府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线城市人才争夺开战
镇江将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我国推出首个留守儿童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