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达成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

企业“走出去”共筑商之桥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阿嫱 刘天瑞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5月22日   第 01 版)

  对外开放是古丝绸之路成功重要的历史经验。如今,“一带一路”又向世界展开了双臂。

  5月14日至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张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勾勒的蓝图下,270多项具体成果最终达成。据中国城市报记者现场了解,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

  而作为中外合作共赢的载体及纽带,中国企业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企为沿线国家创18万就业岗位

  “2013-2016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在5月1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4年来,企业出海合作的成绩斐然。

  宁吉喆透露,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共56家,入区企业超过1000家,总产值超过50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1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了18万个。

  作为国企的先行者,中国高铁、核电“走出去”的第一单,全部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印尼雅万高铁已签署商务合同,有望全面开工;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核电机组项目,也已顺利开工。

  “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就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近1000份,完成营业额144亿美元,同比增长4.7%,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近一半。”宁吉喆说。

  而这只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今后5年,宁吉喆透露的目标是,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每年1200-1300亿美元以上。其中,会有相当多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中国交建:2016年合同额占

  “一带一路”总额10%以上

  “道路通,百业兴。”设施互联互通,扮演着“先行官”的重要角色。仅在此次会议期间,签署或即将签署的合作文件中,涉及交通、能源、通信的就达50多项。

  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简称中国交建)为例,截至目前,集团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合同、协议超过400亿美元,投资和承建了包括中巴经济走廊系列工程、科伦坡港口城、蒙内铁路等重大项目。

  2016年,中国交建对外承包工程份额约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的14%,沿线新签项目超过100个,合同额超过“一带一路”总合同额的10%。其中,铁路业务新签项目16个,总额占中国企业海外铁路业务新签合同额的60%。港机业务在全球市场份额升至80%以上,遍布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港口码头。

  “从‘走出去’之初到现在,中国交建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修建公路10320公里、桥梁152座、深水泊位95个、机场10座,提供集装箱桥吊754台,已签约及在实施铁路2080公里。”中国交建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

  就在本届高峰论坛期间,中国交建已经与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柬埔寨签署相关合同。5月13日,中国交建与马来西亚铁路公司(MRL)在北京签署马来西亚东部沿海铁路二期工程商务合同,合同金额90亿马币。据悉,该项目是中国企业目前境外签署的规模最大的工程项目,也是至今为止,中马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

  “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资企业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确表现了更大热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世邦魏理仕华北区投资咨询服务部主管法以来表示,如马来西亚、柬埔寨、俄罗斯、印尼,还有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这些都是未来几年“一带一路”沿线值得中资企业关注的投资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绿地、万科、万达等传统房企在近几年频繁出海,法以来表示,房地产商也从原有的收购成熟物业的模式,逐渐转向合作开发,走向利润更高、风险也更高的阶段。“其中难度最大、也是利润最高的一块,就是土地整合”。

  他分析,这源于国内外土地性质的不同——由于国内土地市场皆由政府主导,国外土地基本私有化,中资企业往往只能在土地整合完后,再参与合作开发。“因为土地整合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谈判,大多数土地都是私有的,你需要有当地的人脉,或者说非常了解当地法律和政策环境。”

  “房地产商在筹备海外开发项目前期,应系统地考虑当地法律、税收、竞争等差异带来的风险。”世邦魏理仕华北区策略顾问部主管夏军补充说。

  与房企类似,中资企业进军海外的最大挑战或源于对当地情况的“不熟悉”——由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透明和数据的缺乏,容易导致在政治和体制、市场、金融或税收环境等方面的决策失误。因此法以来建议,企业“走出去”需要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与当地积极合作。

  此外,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基建过程中,虽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但也面临着当地雇员因技术能力有限,导致的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对此,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朱锐表示,基建工人技术能力不足的解决,是一个长期工作,需当地政府和中国的教育部门展开长期对接,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项目到哪里,培训就应跟到哪,甚至还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否则,未来所有的岗位都将发生类似情况。”

企业“走出去”共筑商之桥
图片报道
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