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5月15日 星期一

故宫博物院:拟10月全部网络售票

当文化遗产玩起“高科技”, 能擦出什么火花?

■中国城市报 张小虫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5月15日   第 20 版)

  故宫博物院

  全景三维虚拟技术“再现”圆明园

  5月8日,故宫博物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院长单霁翔称,拟在2017年第四季度(10月下旬起),取消现场售票,实行全网络售票参观,最终实现“分时段售票、分时段参观、有效控制观众流量”。

  世界正在进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理、数码、生物的融合时代,数字化变革带来新的体验,全球的数字化以及经济的数字化成为未来的趋势。中国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层面,希望将线上和线下打通,利用云和大数据,将原来客户的信息进行挖掘,加以利用,以新的模式提升客户体验,也就是将互联网的能力贯穿于生产、销售、流通的环节。

  数字化与文化遗产的碰撞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大规模网络售票

  单霁翔表示,全网络售票后,验票及安检压力将会增大。为此,对午门检票、安检区域将进行整体改造,包括增加检票通道、安检用房,扩展安检通道。安检区由原来六机十二门增加至八机十六门,检票口由原来的20个增加至24个。同时,为解决无智能手机、无线上支付能力及行程无法更改等问题,满足入院要求强烈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拟在午门设置可以补票的综合服务窗口。

  目前,故宫博物院实行网络售票以来,一直实行以预售为主的网络售票政策。为了配合未来实行售票全网化,拟在淡季及未达到8万人限流标准的前提下,开放当日网上购买门票,引导和鼓励观众当日在网上购票参观。

  今后,有线上支付能力但不熟悉网络购票和有家人或朋友可以代其完成网络购票的观众,可通过电子屏幕和现场咨询引导完成购票;对既不具备线上支付能力、又没有家人或朋友能代其购票、但是坚持要入院参观的观众,可由现场工作人员引导至综合服务窗口,由服务人员代为完成购票工作,并打印二维码,扫码入院。

  不一样的故宫文化

  2017年故宫博物院92岁了,在它88岁那年,也就是2013年开始做App。陆续出品的App《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连续3年上榜App Store“中国区年度优秀App”,其中《韩熙载夜宴图》被评为“中国区2015年度最佳App”。目前,故宫资信部总共做了7款App,下载总量超过500万次。

  谈及“故宫数字化”,单霁翔介绍称,故宫的数字博物馆突出了故宫的文化特色,“总之要叫人们感受一个不一样的故宫文化。他还特意提到了三希堂的数字展品,“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皇帝在三希堂的小桌前,预览了无数的书法精品,但是三希堂很小,只有八平米,里间皇帝坐的地方只有4.8平米。正常的情况下,观众是没办法进去参观的,地下站三位观众就满了,只能隔着窗户看。但是今天人们通过数字技术,能够进入养心殿,走进三希堂,来详细地观赏养心殿里面的文物和情景,还可以到三希堂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希堂的文化气息。”

  数字虚拟复原技术 重现历史

  圆明园,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之为“中国夏宫”,被中国人誉之为“万园之园”。这座盛名响彻寰宇的宫殿群落,在烟消云散之后依旧呈映着它的荡气回肠。没有人能够为今天的我们讲述关于圆明园的亲眼所见,不在原址大规模重建圆明园,那么如 何把大量基础研究的成果展现给公众?如何让更多人看到圆明园持续生长的鲜活历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一直在思考,她和团队最终以一种新的途径——数字虚拟复原技术,重现了圆明园的历史。

  目前,团队已完成所有能够采集到翔实信息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精准数字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虚拟建造看似是在计算机里做一个数字化建筑,但我们要当作建造一个真实建筑一样精益求精。数字再现并不仅仅追求外观的‘像样’,更追求内在的‘精准’。每一根柱、梁、檩、椽,每一块砖、石、瓦,都得站得住、放得下。”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肖金亮介绍,尤其在复原异形建筑时,对其结构、营造方式的分析尤为重要。

  按照这样的要求,每复原一个景区就有基础研究、复原设计、场景制作、维护更新“四大板块”共10多道程序,包括遗址信息精确采集、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虚拟拼接等等。

  早在2013年,清华大学郭黛姮团队和圆明园管理处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现辉煌——数字圆明园研究及文化旅游应用示范”项目,组织建筑、历史、计算机、文物保护、考古、测绘等学科的专家完成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探索创新型的数字化文化旅游服务产品转化路径。

  现在,具有海量数据,集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讲解等于一体的圆明园移动导览产品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已经投入使用。其中“增强现实”移动导览,将遗址现状与历史复原场景进行叠加的同屏对比,实现了景区360度环视,还获得了技术发明专利。

  数字技术让圆明园从“平面”走向“立体”,不单是用3D还原了圆明园的胜景,还让它的内涵更加丰富。不同帝王时期的时空变换,让圆明园走向四维空间,成为流动的历史。

当文化遗产玩起“高科技”, 能擦出什么火花?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