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5月15日 星期一

着力改善民生 推进产业扶贫

——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 林嘉騋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5月15日   第 12 版)

  林嘉騋,福建福州人。教授,高级讲师。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曾任福州大学物理无线电系教授,中国(福建)外贸中心集团副总裁,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常委、民革福建省副主委。现任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兼产业扶贫委员会主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峡动漫影视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至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精准化成为当下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成绩举世瞩目。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

  但是,我国脱贫攻坚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就扶贫问题,《中国城市报》对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林嘉騋进行了专访。“中国扶贫开发任重而道远,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一定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他在访谈中几次强调。

  《中国城市报》:到今年,精准扶贫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林会长您能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精准扶贫的情况吗?

  林嘉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战略思想是习总书记执政以后提出的我们国家一个重要发展战略。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国家财政每年都会拨款三四百个亿用作扶贫,过去发放扶贫款,有点像撒胡椒面,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每家每户分得一样多,根本起不到作用。实行精准扶贫后,每个村每个乡镇都要建档立户,哪个家庭贫困、贫困原因是什么、贫困到什么程度、有几口人、需要什么项目扶贫,档案中都有详细记载,方便扶贫工作的开展,这就比撒胡椒面好很多。

  随着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扶贫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一是更多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二是更多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产业式扶贫转移,三是更多地从悲情式扶贫向快乐式扶贫转型。这几个转变归根结底都是要让扶贫从一次性变为可持续性。原来我国扶贫工作主要以“输血”为主。然而,单靠“输血”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激励贫困地区打破“等、靠、要”格局,培养他们利用自身的能力,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当地的资源,从根本上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来摆脱贫困面貌,这就是“造血”能力。

  2014年,国家又将10月17日设为国家扶贫日,也是希望举全社会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在这个大背景下,经汪洋副总理批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建立“1017扶贫基金”。与市场化的惠民产业基金不一样,“1017扶贫基金”是一个公益性基金,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目前,中国在扶贫开发工作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面,是联合国千年扶贫计划当中率先解决了贫困问题的国家。

  《中国城市报》:虽然,我国已经解决了1亿多人的贫困问题,但是,也应清楚地意识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任务十分艰巨。您认为目前在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

  林嘉騋: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还要解决7000多万人的脱贫问题。我国的扶贫任务还任重道远,一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事这项工作。在实施扶贫计划过程中,我们感觉主要还是资金的困难,虽然国家财政每年给的扶贫资金都在增加,但分配到各省、各县,有的到乡镇和村里还是远远不够。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讲过,“单靠国家财政搞扶贫,哪怕是拨1000多个亿也是杯水车薪,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扶贫攻坚工作”。国家财政的拨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投入扶贫事业。这里面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还要动员民间组织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的企业家的力量,把民间资金动员起来,组建一个扶贫联盟到贫困地区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

  《中国城市报》: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重在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的规划里也提出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您认为,贫困地区在发展产业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林嘉騋:产业化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实现广泛而且高度的农业产业化是广大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落脚点和归宿。产业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从质上得到提升。

  产业扶贫的面很广,比如工业产业、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其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无论是从地理环境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贫困地区每处都不尽相同,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产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因此,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首先要调研,看它的优势资源在哪。比如我之前去过的黑龙江鸡西市密山县,与俄罗斯接壤,可以发展现代物流,周边还有一个兴凯湖,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属于未开垦的处女地,可以围绕这里开发一系列产业。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一定要打破各自为政,要善于整合资源:一个资金资源,一个人才资源,一个市场资源,一个信息资源。

  推广产业扶贫,更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我们深入地方调研,带去了很多相关方面的专家,帮助地方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科学配置资源,发展最适合他们的产业。同时,产业扶贫也要通过具体的项目,引导企业到国家级贫困县去投资,去办企业,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具体而言在农业方面,一个是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如果当地的生态文化很好,也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来带动脱贫致富;比如说有的地方领导的积极性很高,思想比较开放,我们有意识的把全国性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精准扶贫的示范县,搞标准化,经济学家讲过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搞品牌文化,一流企业搞标准化复制,我们想在国内试点几个扶贫县,使其标准化之后,在之后的贫困县交流会上向全国推广,一方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调动家庭的积极性,一个家庭的资金显得杯水车薪,但是通过众筹的方式,看重某个好的项目,把家庭的积极性引到导贫困县,去发展项目。同时,我们还正在大力推动用金融手段来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化,他们与国家开发银行的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合作,积极调动此类金融机构对扶贫领域的金融政策。

  此外,产业扶贫一定要具体到企业,要有实体来运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把贫困户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带动起来,如果单靠老百姓一家一户,没有企业参与的话,扶贫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这几年的扶贫工作经验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更要注意的是,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应该让企业和农户都成为受益者。而不是某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

  当然,产业扶贫还应重视对公共需求的投入,搞好公共需求服务。同时,在扶贫产业项目的选择上,应该立足民生,对有利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民生、教育、科技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促进产业扶贫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作用。

  《中国城市报》:去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江西瑞金调研时,点赞了赣南脐橙。一时间,赣南脐橙火遍全国,销量大增。总理说,“互联网+”不仅提升了赣南脐橙的品质,也为整个产业插上了翅膀。借助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当下扶贫的新形势。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林嘉騋:这种模式是非常好的。在我们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贫困地区虽然有着很优质的农产品,但是受到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问题突出,当地群众守着富庶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富庶的贫困”严重制约当地脱贫步伐。借助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将农副产品放到线上销售,有效地建立了贫困地区资源独特的产品与外界买家的沟通,形成了“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网店+物流快递”的新型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为群众提供在线交易、代购代销、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服务,有效解决了特色农产品产销不对路、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电子商务助力扶贫工作还只是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村存在的问题多集中在交通、物流、网络覆盖及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等基础设施方面,这需要大型企业的积极帮扶和政府的全力支持。除此之外,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发展环境不完善、人才缺乏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接下来,我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将会重点关注这一领域。

着力改善民生 推进产业扶贫
吉水:发放3.2亿产业扶贫信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