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水书:贵州水族典籍文化的“宝库”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5月08日   第 21 版)

  在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看得懂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被认为是能“与鬼神对话”的人,他们的头脑可堪称是一座水族文化知识的“活宝库”,他们就是水书习俗的传承者“水书先生”。

  截至目前,三都水族自治县共有水书先生300余人,是水书习俗传承的重要力量。

  2006年,“水书习俗”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至今,全国共有水书《万年经镜》等74册入选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水书的抢救保护、传承培训、翻译出版、开发利用等方面已取得一定实效。

  活着的象形文字

  在我国56个民族中,仅有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族的古文字水文即为其中之一。水族的古文字用水语称为“le sui”,翻译成汉语即“水文”或“水字”,是象形文字和类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是勤劳智慧的水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字。

  千百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水族发展至今人口不过是40多万,水文和水书不但没有消亡,还仍传承使用至今,水文被专家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

  据了解,水族族源的起始年代目前研究学界虽无定论,但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蒋南华看来,早在6000余年前,水族先民就创制了水族文字。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吴贵飙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水族古文字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象形字;第二种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变体;第三种是会意字。”

  记者发现,水书的字体形态十分古老,有的酷似殷商甲骨文,有的又似古籀小篆,有些是图画象形,对那些不了解水书文字的人来说,水书就是一部费解的“天书”。

  一字多义就是水书文字一个独特之处。“有些水书文字即使字体形态相同,如果颜色不同,那么代表的含义也大不相同。”吴贵飙向记者解释,比如红色是代表吉祥的意思,黑色则更多地带有凶、恶之意。

  当前,水书文字还在不断发现中,但由于目前掌握水书资料有限和认定的标准不同,水书字数认定的结论也不同。荔波县档案馆从馆藏近1万册水书典籍中确认统计有513个字,异体字1097个。

  实际上,水书包含两部分:一是指水书文献典籍文字部分,二是指水书记忆口述部分。吴贵飙指出,水书传承正是靠着水书先生一代接一代手抄口传形成文献典籍并使用至今,使这种原始的古老文字才保持了原始的特征。

  水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作为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不仅记载水族的时日、方位、星象、占卜等原始宗教、民间知识,也保存了珍贵的水族天象、历法和气象资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不论是农事、婚嫁、丧葬,还是祭祀祈福、起房盖屋、时令节庆,水族人民都依据水书来规范和指导生产和生活。水书,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水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观是倡导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水族人民对古树、对青山绿水保护的文化现象也沿袭至今。

  “你们保存了让人类受益的文化,希望你们继续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中。” 世界教科文组织成员、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联盟首席专家詹姆士·桑寨尔赴荔波考察水书文化时表示。

  正是由于长期受到这种原始宗教信仰观的影响,至今,尤其是在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榕江县、都匀市等水族聚集的地区,民间仍然有许多水族保留着原始的祭祀传统习俗。吴贵飙指出:“水书是水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对水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有指导意义,对周边的苗族、布依族、汉族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也会请水书先生择吉避凶。”

  每逢水族重大节日或有人求助,水书先生就会摆桌供祭品,神情肃穆地进行祭祀。比如盖房子,水书先生念的祝词完全是水语,“这部分不能用笔记录下来的水族语言就只能靠口传了”。吴贵飙表示。

  “救书”又“救人”

  正是因为水书用文字记录在纸上的内容只占30%左右,其他的信息都隐藏在水书先生口口相传的歌诀里,水书先生的头脑被称为一座水族文化知识的“活宝库”。如果没有水书先生,那么传承或许仅是纸上谈兵。

  过去,水书先生通常只限于水族内部传承,传男不传女。通常,长辈水书先生首先教授水字,然后再教授相关正文,在掌握水书文本后教以口诀以及其它知识。等到后辈徒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经过老水书先生认可或者某种形式的考核合格后,便可以出师。

  如今,为了扭转水书面临失传的局面,水书先生也打破了传承惯例,将水书同时也传承给族中的女性,让水书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以延续。

  但目前,由于水族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运用水书祭祀庆典等活动都是无偿的、水书用于民间择吉驱邪的功能逐步退化等原因,学习水书的人越来越少,导致水书传承出现断层。

  “虽然也有年轻人在学,然而受当前环境影响,一些人学的并不深入。”吴贵飙认为,“只有边学边用,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巩固对水书文字的了解。”

  抢救水书不仅是水族各界的共识,政府也在积极行动。除了“救人”,“救书”也是保护的重点工作。

  截至2017年3月,三都水族自治县共征集水书6917册,收集整理水书习俗原始录音、视频资料300TB以上,完成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水书《吉星》和《六十龙备要》的翻译工作,共完成书影扫描采集6727册共35470页,完成水书内容摘要采集拟写2732册。

  当前,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在加大与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等水族人口聚集的周边县(市)合作,共同做好《中国水书国际编码提案》字库的充实完善工作,为尽早让ISO国际编码标准化组织通过《中国水书国际编码提案》作积极准备。

水书:贵州水族典籍文化的“宝库”
水族四大传统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