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

不可磨灭的红色基因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4月17日   第 18 版)

  编者按

  这里不只是新区,还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雄安新区所处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根据地,是抵御日寇的重要地区。这里活跃着众多的抗日英雄和抗日队伍,人们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水上游击队雁翎队等抗战故事都源自这片水乡,60多年过去了,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水上骑兵:白洋淀上的雁翎队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妆成渔民,巧端敌人的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令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雁翎队。

  白洋淀地处河北的中北部,位于安新、任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交界处,由唐河、府河、漕河、瀑河等9条水系汇集而成,是天津到保定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白洋淀有143个淀泊,被370多条沟壕纵横切割,芦荡荷塘星罗棋布,使得白洋淀成了一个奇特的水上迷宫。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魔爪伸进了白洋淀。妄图利用天津至保定的这条水路,作为其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运输航线。他们在这里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实行了血腥的“三光政策”,把这块宁静、富足的地方变成了尸横遍野,满目废墟的人间地狱。

  1938年,日寇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白洋淀的猎户们交出土枪土炮。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区长李刚义等深入渔村,揭露敌人企图收缴村民手中武器的阴谋,动员人们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斗争。

  很快一个有30多人,40多支大抬杆的游击队便成立了。由于这支队伍的武器主要是猎枪,而猎枪信口为了放水,插有雁翎,再加上猎户围猎打雁时,小船行驶为人字形,所以被人们称为“雁翎队”。

  “雁翎队”队员生在白洋淀,长在白洋淀,个个好水性,且熟知淀区地里环境。他们在淀面架起小舟,神出鬼没,从这条河叉转到哪个壕沟,有时埋伏在敌船必经之路,打击敌人,令其措手不及;有时以夜幕为掩护,摸进敌人据点搞突然袭击,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1938年8月的一天下午,雁翎队得到情报,安新县城的20多个鬼子和30多个伪军,分别乘坐两艘巡逻汽艇到赵北口去运东西,预计下午返回。雁翎队遂即决定,中途打掉这两支日军汽艇。队员们装扮成渔民,划着船陆陆续续进入了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待船停稳后,他们把

  放在船边上的渔网拿开时,赫然露出两只胳膊一般粗的钢管。这一只只两米多长、前面略细后面稍粗的金属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大抬杆。

  大抬杆是白洋淀一带老百姓用来打猎的土枪,由于它的枪身很重,往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起来,所以人们都习惯地叫它“大抬杆”。大抬杆的枪管有近三米长,后半截装火药,前半截装铁砂,点着尾部的药捻,就能引燃火药,把铁砂子迅速地推出去,一散就是一片,杀伤面积大,五十米之内的目标基本上是弹无虚发。

  8月份的白洋淀,是一个碧波浩渺,芦苇如林,荷花盛开的季节。一望无际的荷塘和茂密的芦苇荡就成了雁翎队隐蔽打埋伏的天然屏障。对白洋淀环境了如指掌的雁翎队很快把设伏地点选在了李庄子村东。

  战士们把大抬杆牢牢地固定在小木船上,然后找到最佳的射击位置,以便扩大杀伤面积。一切准备就绪,队员孙革用火柴点燃了手中的檀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就像以前在等待猎物出现一样。

  太阳偏西,敌人的汽艇划破平静的水面,嘟嘟地朝这边驶来。雁翎队的队员们当机立断,决定集中火力打掉第一只船,速战速决。

  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一束束绿豆般大的铁砂被准确地射向敌人。艇上的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报销了一多半。后面的敌船发现情况后,立刻开火,糟糕的是雁翎队的大抬杆刚打完,要装火药和铁砂还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此时,雁翎队员们已处于敌人机枪的射程之内,而大抬杆即使装好药了,它的射程也够不着敌人,对敌人形不成威胁。

  凭着强大火力赶过来的敌人,向苇塘里拼命地开枪扫射。打了一阵后,见没有任何动静,敌人以为雁翎队员早已被他们打死了,便小心翼翼地进入了芦苇荡。可找了半天,连个雁翎队员的人影也没发现。原来,雁翎队员在敌人赶来之前,迅速将小船推向另一片芦苇地,他们则在高密的芦苇和大片的荷叶掩护下,朝着相反的方向安全撤离了。

  自从白洋淀出现了神勇的雁翎队,使得进犯白洋淀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

  1943年9月份的一天,经过侦察,雁翎队获得情报,敌人已经从赵北口出发了,有一挺重机枪,有一挺轻机枪,敌人有一个伪军的中队,一个中队。雁翎队对敌情进行了认真分析:这次护送用的船只虽是大型机动船,但雁翎队员已想好了对付它的巧妙办法,只要提前布点准备,就能让它乖乖地抛锚当靶子。伏击地点选定在王家寨东边的横埝苇塘,这里的芦苇是移栽的,苇密水浅,便于隐蔽和出击。

  雁翎队的战士装扮成打鱼的,有的划着小船,有的驾着鹰排,三三两两,从不同方向悄悄地接近设伏地点,战士们到达以后,迅速地各就各位。

  临近中午时分,一切准备就绪。大家藏好船只,拿好武器,静候着敌人的到来。如果不走到跟前,谁也看不出这里埋伏着神兵天将。

  中午一点左右,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马达声。很快,敌人的汽艇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艇上的日本兵都看得一清二楚。当敌艇距雁翎队员仅几十米的时候,突然速度慢了下来,这让船上的日军紧张起来。

  趁此机会,队长郑少臣果断地开了第一枪。打下了在船杆上放哨的人。

  枪声就是命令,埋伏在苇塘里的战士一起向敌船开火,四个枪是八个桶,装的也是火药,破锅、破铁、破砖破瓦,最后装一点土。船面上的鬼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瞬间就给报销了。突击队员们驾乘着小船,迅速出击。很快,就把第一艘船解决了。

  在攻击敌人第一只船的同时,其它雁翎队员也向第二只敌船发起了攻击。从开枪到结束,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解决了日本鬼子和伪军一百多个。运输船队被截获了,大批的物资和枪支弹药都成了雁翎队的战利品。

  打这个保运船以后,雁翎队出了名,中央知道了,毛主席提了一个词——“荷叶军”。

  从1939年到1945年,雁翎队巧妙地利用白洋淀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以8人的牺牲换来的却是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在风景如画的百里湖面上留下了一段段抗日传奇。

不可磨灭的红色基因
小兵张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