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4月03日 星期一

基础设施成为小镇融资新抓手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4月03日   第 06 版)

  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建设风”持续刮了8个月,当“特色小城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被多次提及的“明星”变的更为耀眼。 

  然而,在热情只增不减的建设浪潮中,特色小镇虽在快速发展,但“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向新型城镇化“迈进”的道路上,特色小镇该如何规范,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财政已不是小镇建设注资主流

  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以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为前提,而地方政府拥有土地资源和地方产业,但地方在财政方面又相对薄弱。债务压力的增大与各要素整合运作能力的欠缺却在困扰着各地方政府。 

  “投资格局单一,基础设施的不够完善,小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不均衡是目前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发改委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道:“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屋的设计改造,基本是依赖政府投资,企业和群众投入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不利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持续发展。”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特色小镇的整体运营要摆脱过去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以政府出资或垫资为主的“地方债”融资模式,如何“打通金融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则成为快速发展小镇建设的契机。 

  “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制度创新,它能够很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与‘政府和公众’这三大关系,完成系统的解决方案,实现政府、公众、市场共治的关系。它也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让市场和机构发挥更专业的优势,同时实现专业分工,市场和政府之间权责清晰,能够更好地发挥机制创新的作用。”财政部PPP中心副主任韩斌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用政府引导资金来推进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以此创新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及后续的运营管理方式,成为目前被更多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接纳的模式。在资本运营层面,实现项目的自收自支,政府更多地要以监管者身份去协调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市场过度逐利等负面问题,最终以特色小镇为点,实现区域特色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韩斌指出,首先,PPP模式把公共服务领域市场更大地放开,实现更好的准入,让市场上专业化程度更深,包括引进资金,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特别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让市场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其次,PPP模式还可将产业链条打通,让统一的社会资本来负责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杜绝“重建设,轻运营”;最后,PPP模式重视公开透明,一切的信息都要向公众发布,通过公众的监督,倒逼政府在管理上更加优化,同时也可监督到参与小镇建设的社会资本,促其有效地提高效率。

  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小镇建设

  据数据,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仅有11%居住在小城镇,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如城乡差距大、社会发展不均衡。比其他国家更需要发展小城镇。但是,一部分特色小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面临着交通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的困境。 

  “特色小镇的建设主要体现在路面的改造和房屋立面的亮化上,其他诸如给排水、排污、电讯管网的铺设,停车场、医疗急救等设施的规划建设都没有跟上要求,部分小镇公厕、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苏仙区发改委工作人员在解释基础设施待完善时提出。 

  我国经历了规模大、速度快的城镇化过程,而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城镇化状态。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在城镇化里面得到体现。 

  在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常务主任陈运高看来,过去中小城镇的建设缺陷是大兴土木,极度浪费。由于城乡差距的拉大,成为新的历史包袱。目前特色小镇的建设便是将小镇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符合未来城乡双向流动的趋势,不仅仅单纯是农民进城,市民下乡,而是共同进入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他说。 

  特色小镇作为补充大城市发展涵盖的缺陷,是城镇化发展覆盖面拓展的支线,是城市、城镇、乡村的联系纽带,需要的不仅是单方面的经济增长,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健全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涌入小镇建设,同时也能促进小镇的产业发展。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表示:“特色小镇的主要本质应该是它的产业、功能如何,生态、生活与生产之间达到互相融合,这样的小城才是真正成功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并作为与当地小镇社区融为一体的存在,通过改善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卫生条件,成为一个工作、生活、休闲的人人向往的美丽小镇才是城镇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

基础设施成为小镇融资新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