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4月03日 星期一

独领风骚桐城派

■江铃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4月03日   第 20 版)

  在安徽中部,有一处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小城,它曾遍植油桐,绿荫如盖。由此得名:桐城。 

  龙眠山麓巍峨苍翠,嬉子湖水波光潋滟。一年四季,它有鸟语花香,茶叶清芬,米酒醉醇。 

  也许你会说,这有什么稀奇?景致优美的小城太多了。但桐城之美,不肤浅。父子双宰相,美名扬四方。一曲《六尺巷》传唱全国,谦让,宽容,礼敬,让外人一睹桐城的气度胸襟。更值得一提的是,桐城,还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文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厚实的文化底蕴,让桐城之美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学者一语道破“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桐城派,从康乾始至五四运动,文坛泰斗林立,新星闪烁。是清代文坛上最大散文流派,在中国文化史上,丰功居伟,名扬天下。文风“清真雅正”,言简而意深,妙笔生花字字珠玑。遍及全国十九省,领军文坛两百年。曾国藩大赞,并定名桐城派,文都美誉万古流芳。 

  桐城派四祖何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 

  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戴名世《南山集》一案,是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满人入关,为统一思想加强集权统治,肆意罗织罪名。不仅戴名世身死,还株连数百人,引发儒海风波。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后世学者已公正评判。戴公一生,刚正不阿,修书明志。他追求作文之“精、神、气”,反对浮华词藻,专书“自然之文”,铸就桐城派的风骨,梁启超赞之“史才特绝”。 

  方苞是天才儿童,四岁作联五岁著文,弱冠之龄声名鹊起,人称“江南第一”。历经南山案坎坷,九死一生,专心治学。他尊奉程朱理学,首创“义法”说,倡导道文统一。“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康熙曾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相闻”。他的《方苞集》,简练雅洁,风格敦厚隽永。被尊称为桐城派鼻祖。 

  刘大櫆,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屡试不第,耕读娱情。他曾师从方苞,受其古文义法熏陶,又传弟子姚鼐,承上启下,推动桐城派继往开来,文风豪迈壮阔铿锵有力,熔《庄》《骚》《左》《史》等百家之长。比起方苞的严谨,刘大櫆更多了一份江湖草莽的纵情任性,文如其人,阅《海峰诗文集》,可遥想刘公当年抚美髯饮美酒长诵诗歌的风采。 

  及至刘大櫆去世,亲传弟子姚鼐变成了桐城派的核心,他呕心沥血著成大作《古文辞类纂》,洋洋洒洒七十五卷,奠定桐城派在古文史上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同时他四方讲学,门下弟子人才济济,更使桐城派开枝散叶四海闻名。高中语文课本有姚鼐的传世名篇《登泰山记》,语言凝炼生动传神,读来使人身临其境,一览泰山雄奇之景。 

  当然,桐城派不止此四人,自姚鼐后,薪火相传,一时形成家家桐城,户户诗书的局面。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弟子更众,各省皆有桐城派传人。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传统文化大受挫折。然桐城派风骨,已深入人心,载入史册。桐城派的锦绣文章与灿烂历史,已成为桐城一张动人的名片。 

  君可见,桐城文庙香烟袅袅,今日的文都更焕发青春。桐城,持一颗文心,抒中华古韵,弘扬传统文化,书写盛世繁华。 

  小城风光好,邀君共赏之。 

  (作者系安徽省安庆市作协会员)

何以解乡愁?
四川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资讯)
独领风骚桐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