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4月03日 星期一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之路

未来3年广州城市更新规模42至50平方公里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4月03日   第 09 版)

  莎士比亚曾以“城市即人”来形容人与城市的亲密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现代病”也日益显现:土地资源矛盾突出,旧城区空心化,交通拥堵,产业亟待提升,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受到严重破坏。 

  当城市的规模扩张受到边界制约,城市便步入存量时代。如何盘活现有资源,打造城市新的竞争力?如何唤醒沉睡的旧城,创造更和谐的人居环境?面对这些问题,内部有机更新成为了多数城市重新焕发魅力的必然选择。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面对“无地可用”的窘境,广州开始实施“三旧改造”政策,一大批旧村、旧厂、旧城镇脱胎换骨,变作炙手可热的土地新贵。八年过去了,当年的“三旧办公室”已升格为如今的“城市更新局”。而广州城市更新的故事还在继续。 

  近日,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下称《规划》),首次系统阐述未来城市更新的三大重点目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保护。提出到2020年,计划推进城市更新规模85-100平方公里,计划实施完成城市更新规模42-50平方公里。 

  据了解,这是广州首次制定城市更新总体规划,标志着广州城市更新工作在系统化、常态化方面走出重要一步。

  “微改造”是重头戏

  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官网主页上,记者注意到这样一项投票:您认为广州的城市居住环境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善?记者投票后发现,在容积率、自然环境、方便生活、人文环境四个选项中,方便生活一项占比最高。 

  为了满足民众这一需求,《规划》提出,制定广州城市更新社区步行网络工作方案,通过微改造打通老旧社区内部断头路、修复破损路,或通过全面改造建设步行道,串联设施节点,构建社区步行网络,打造15分钟社区步行生活圈。通过系统更新,促进更新项目、社区与城市山脉、水脉、文脉、商脉的连通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行、宜游都市。 

  上述描述中,“微改造”一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今年2月初,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公布了2017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市财政将为此投入6亿元,纳入计划的正式项目和预备项目超过200个,其中“微改造”项目占比超过七成。 

  不可否认,“微改造”已经成为广州城市更新中的“重头戏”。通过“微改造”,许多老旧小区已焕然一新,越秀区的仰忠社区就是其中一例。 

  麦栏巷内出现了平坦的水泥路,乱七八糟的旧电线被全部剪掉,换上了美观的新缆线,有着二三十年楼龄的旧楼楼道重新被整饰,砖头裸露的墙面被粉刷……这都是仰忠社区“微改造”工程完成后的效果。据越秀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5年内要完成100个老旧社区微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主任王世福指出,产权复杂、投资回报期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旧城更新,广州提出“微改造”是一个很好的构想,为旧城更新在政策上找到了新的可能性。 

  “现在是政府搭台,更多公共资源进入历史街区,也希望能引入一些市场资金,因为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肯定不够。”王世福建议道。 

  值得一提的是,三月上旬,《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更新水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示。其中提到,将成立广州城市更新基金,重点支持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的老旧小区微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公益性项目、土地整备等城市更新项目。

  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并举

  白云区黄园路33号,一个咖啡厅的二楼摆着可容纳30人的对坐长椅,一场商业论坛正在此进行着。就在不久之前,这个活力四射的场所还是破败的工业园车间。 

  业态的改良为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规划》指出,逐步推进中心城区零散工业用地功能转型,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国有企业旧厂区、镇村工业区)升级改造,促进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二次开发,鼓励从单一工业用途向特色园区和创新型产业功能混合开发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白云区黄边村工业园改造项目获审议通过,标志着鹤龙街黄边片区成片连片旧厂房改造正式启动。白云区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即将变身为集聚建筑设计、时尚设计、工业设计产业的“华南设计之都”。 

  “如果项目建成,村社集体收入估计会翻番。”黄边村经济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等,届时以商业、办公等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将摒弃低端产业,成片连片打造,有利于辐射周边。

  塑造品牌文化

  被誉为粤剧发祥地之一的西关更是多年来粤剧艺人聚居的区域。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名角们曾经生活居住的地方——永庆坊已经成为危旧房林立的片区。 

  “这里以前都是青砖结构的西关大屋,时光流逝,这里已经变得破旧不堪。”家住恩宁路的陈先生描述道,改造前,永庆坊内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的旧民居,多为两三层的建筑,门窗上装饰着铁花和彩色玻璃,是典型的西关大屋结构。 

  2016年2月,万科进驻并获得15年的运营权,欲将其打造为“创客小镇”。据万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改造保留原有的街巷肌理。永庆片区除了李小龙故居等属于文物古迹用地以外,其他地块均属于商业金融业用地。 

  2016年10月,经过修缮的永庆坊区域已开始迎客。整条路的骑楼梁柱上都挂着“老字号一条街”的牌子,政府想打造“广州味道”的意图相当明显。 

  荔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微改造完成后,功能区内将导入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兴产业,包括创意市集、本土文化、建筑设计等,整个空间“外旧内新”。接下来,大家来到永庆坊可以边喝咖啡、边听粤剧歌曲,欣赏名人故居。 

  《规划》特别提出,在传统城市轴线地区的改造中,要整治和强化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保护古城传统街巷尺度和空间格局,逐步完善开放空间与绿地体系;在现代城市轴线地区的改造中,要强调建筑空间环境的塑造,营造宜人尺度的开敞空间;在滨水重点地区改造中,重点打造珠江景观带,尤其是“三个十公里”的精品珠江建设。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塑造文化品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肖毅强表示,文化品牌多样,越是地域的、越是面向未来的,就越能立得住,品牌需要长期建设和营造,需要政府介入保护。 

  广东三维发展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洺则提出,品牌需要立足本地化特色,需要精心塑造和考量,注意保留场所的多样性,除了空间提升之外,也需要提升文化的风情和魅力。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之路
北京总体规划草案公布(资讯)
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