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3月27日 星期一

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的生态之城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3月27日   第 06 版)

  想象一下,若工业城市的产业链就像条食物链,A 公司的废物是B公司的食物,发电厂的蒸汽提供给制药厂,制药厂的污泥变成邻近农场的肥料,这样的模式可能发生吗?

  丹麦卡伦堡市正是企业共生与循环经济的体现。卡伦堡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西边约百公里,是个规模不大的小镇,居民约5万。过去40年来,卡伦堡创造出产业共生模式,你的废物是我的原料概念,证明跨产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并非梦想。

  最初,这里只有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经过数年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卡伦堡的主要企业相互间交换蒸汽、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水以及各种副产品或者“废料”。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发展部门意识到它们逐渐地也是自发地创造了一种体系,将其称之为“工业共生体系”。“工业共生体系”的发展使这个不为人知的小镇在世界上知名起来,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传统典范。

  据了解,目前在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中主要有四家企业:丹麦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发电能力为150万千瓦;丹麦最大的炼油厂斯塔朵尔炼油厂,年产量超过300万吨,消耗原油500多万吨; 丹麦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瑞典企业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

  卡伦堡市政府也参与了该共生体系的运行,它使用发电厂出售的蒸汽给全市供暖。共生体系内的成员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此外,工业园区内还有硫酸厂、水泥厂、农场等企业参与到了工业共生体系中。

  由于进行了合理的链接,能源和副产品在这些企业中得以多级重复利用。这些企业以能源、水和废物的形式进行物质交易,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输送到发电厂,作为发电厂冷却发电机组的冷却水。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燃气则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部分替代煤和石油,每年能够使发电厂节约煤3万吨,节约石油1.9万吨。同时这些燃气还供应给石膏材料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之用。发电厂产生的蒸汽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发酵池),同时,发电厂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厂和市政府,它甚至还给一家养殖场提供热水。发电厂一年产生的7万吨飞灰,被水泥厂用来生产水泥。企业间通过这种“互助”,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据了解,卡伦堡16个废料交换工程总投资为6000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每年超过1000万美元,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探求卡伦堡小镇的发展动力,可以看出,第一个驱动力来自于政策机制。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对污染排放实行强制性的高收费政策,这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成为一种成本要素。例如,对各种污染废弃物按照数量征收废弃物排放税,而且排放税逐步提高,迫使企业少排放污染物。为了防止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动机驱动下隐瞒危险废弃物、逃避废弃物排放税而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对于危险废弃物免征排放税,采取申报制度,由政府组织专门机构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对于减少污染排放则给予经济激励。这是卡伦堡生态工业模式产生的基本原因。

  第二个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卡伦堡地区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很昂贵,发电厂的冷却水若直接排放不仅会导致水的供给短缺,使得当地其他企业无水可用,发展受到限制,而且还要缴纳污水排放税。因此,其他企业就主动与发电厂签订协议,利用发电厂产生的冷却水和余热。因为在卡伦堡,对于那几家企业来说,加工废水重新利用的成本与缴纳污水排放税相比可以节约50%的成本; 而与直接取用新地下水相比可以节约成本约75%。因此,水的循环利用成为最早循环利用的生产要素。这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存在并发展的核心。

  第三个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的生态道德和社会责任。卡伦堡的制药厂利用制药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制造有机肥料,免费送给周围的农场使用,作为回报,企业从农场获得农产品做原料。这使制药厂与农场之间成为循环经济联合体,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这是制药企业追求对社会负责任形象和生态道德的结果。

  同时,丹麦卡伦堡还积极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引导地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

特色小镇:优选大城市一小时生活圈内
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的生态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