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1月16日 星期一

古代帝王的除夕

■郑学富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1月16日   第 28 版)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此日,家家户户扫尘、贴春联、燃炮竹、祭祖、吃团圆饭、守岁等。古代的帝王们除夕在忙什么呢?

  唐太宗看春晚赋诗

  唐朝民间的除夕之夜,一般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年夜饭,喝花椒酒守岁。杜甫就写过“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的诗文。皇宫里守岁风俗会更加热闹,太常寺卿作为祭祀礼仪的官员这晚特别忙,他们要组织一场“春晚”,皇家歌舞团数千名演员浓妆艳抹在皇宫的大殿前表演傩舞。傩舞,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大型民间舞蹈,也是古老相习的一种风俗,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选出近千名男生,戴上狰狞的假面道具,穿上红黑衣裤,击鼓跳跃,气势磅礴。每当这个时候,皇宫内外全部挂起大红灯笼,一片喜庆气氛,宫中就会燃起一堆巨大的蜡烛,焚烧起沉香,使夜晚恍如白昼。太常寺卿带领庞大的皇家乐队,拉开“春晚”序幕,优人表演、相扑、杂技、魔术、驯兽、舞狮等节目丰富多彩。皇帝和嫔妃以及皇家子女们都会前来观看。

  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观看“春晚”之时,唐太宗李世民穿着崭新的龙袍,也兴致勃勃地与民同乐,一起观看“春晚”。唐太宗看到精彩之处,一时兴致所起,口谕大摆宴席,宴请群臣,举起椒柏酒,开怀畅饮。手下的文臣会不失时机的进献应景诗文,以歌颂皇帝的功德。与唐朝建交的300多个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节,源源不断地前来进贡,宫殿之内,歌舞升平,喜气洋洋,“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响彻云霄。唐太宗看到如此繁盛场面,不禁诗兴大发,当场赋《守岁》诗一首:“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该诗描写了贞观之治时期,国家繁荣富强,在除夕之夜皇宫里外呈现出的迎新年、辞旧岁的繁华景象。从诗中,可见夜幕下的皇宫里披红结彩,宫灯高悬,灯火辉煌,整个宫闱就像一簇簇花团那般美丽。宫殿里严寒辞去,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梅花绽开,阵阵飘香,春意浓浓,点燃红蜡烛,摆上供品,敬神祭祖,守岁辞旧,君臣欢宴饮酒,举国欢庆,共度良宵,辞旧迎新,通宵歌舞。

  宋仁宗送钟馗

  腊月的最后一天,宋人谓之“除夜”。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叫做“扫除”;都要贴门神、桃符(春联)、年画;并且要在除夕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这叫“团年”。宋代时,火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人们利用火药制成响亮的炮仗、璀璨的烟花,在节日里燃放,图个热闹与喜庆。王安石有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吃过年夜饭之后,人们围炉团坐,达旦不寐,开始守岁。宋人在除夕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小儿卖痴呆”。孩子们跑到外面,绕街唱儿歌:“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儿童以此相戏谑,希望来年变得更加聪明。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趣味十足的小诗,描述民间“卖痴呆”的习俗:“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宋朝人情味很浓,邻里之间有相互馈赠礼物的习俗,如送门神、年画等。在除夕,宋朝皇帝就有赏赐大臣钟馗像的风俗,沈括《梦溪补笔谈》有记载:熙宁五年,宋神宗赵顼“令画工摹拓吴道子‘钟馗像’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钟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是著名的驱邪神祇,能镇宅驱魔。第一张钟馗像是唐玄宗时期 “画圣”吴道子所作,虎背熊腰,豹头虎面,龙额鱼眼,脸上大把虬髯,威武果敢。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广泛运用,宋人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作为木版画的创作题材,制成雕版,批量印刷,因而民俗木版画十分盛行。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吴道子的钟馗像,制版印刷,精细装裱,赏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的文武百官及宫内各府。

  朱元璋“福”倒了

  除夕这天上午,人们贴春联时,往往在春联的上端和横批的两端贴上“福”字,有的还在大门上将“福”字倒过来贴,意思是“幸福已到”“福气到了”,以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其实,“福”字倒贴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是个平民皇帝,很注重民间疾苦,经常到民间微服私访。有一年除夕,朱元璋打扮成一个商贩,在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集市摊点暗访。当他来到城南一个小集市时,见有很多人围作一团,便挤进去观看,原来大家是在围观一幅漫画。漫画上画着一个赤着大脚的女人,怀抱一个大西瓜。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这岂不是在取笑马皇后吗?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氏,喻“怀西”,又是大脚。由于朱元璋是微服私访,身边仅带了两个小太监,此时发火实为不妥,他强压怒火,心想回去再做定夺。回宫后,他便安排人员明察暗访,调查漫画是何人所作?又都有哪些人前去围观?查清后,对没去参加围观的人家,就在他们家的大门上贴个“福”字,凡是门前没贴有“福”字的人家全部会被处死。

  心地善良的马皇后得知这事后,想到如果因为她而杀害那些无辜的百姓,她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心里非常不安,但此时劝说皇上恐怕为时已晚。为了消除这场灾祸,马皇后安排宫里人通知全城百姓,必须在正月初一天明之前,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可巧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得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去那家抓人,午后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急中生智,忙对朱元璋说:“那户人家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意思是皇帝一到福就到,这不是歌颂您的大恩大德吗?”皇帝一听心花怒放,说道:“言之有理。”便下令立即放人。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此后,人们每逢除夕就在门上贴一“福”字,以示安顺过年。

  康熙赐“福”

  每年除夕,清朝的康熙皇帝都会挥毫泼墨,御书“福”字,赐给在皇宫里值班的大臣,以示对值班官员牺牲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的慰问,也是对大臣们一年来的辛勤努力给予奖赏。凡是能得到康熙皇帝赏赐“福”的官员都倍感荣耀,甚至是感激涕零,所以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去值班,想得到一纸“福”字。因为康熙的这个“福”不仅是皇帝御笔,而且非同凡响。

  康熙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祖孙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在祖母的帮助下,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开创出了一番盛世景象。然而,就在他英姿勃发,大显身手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太医们也束手无策。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帝化孝心于笔锋,挥毫而就著名的“福寿”联体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皇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后,身体竟奇迹般康复了。孝庄皇太后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日夜抚摸,祈求多福。而她最终以75岁的高龄离世,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因而,大臣们若能得到康熙的“福”字,真是万分荣耀和自豪。康熙也为了奖励那些任劳任怨的臣子,除夕这天,专门挑选有功之臣在皇宫里值班,以便赏赐“福”字。那些得“福”的文武百官都深以为荣,无不视为至宝而精心保管。

  可是,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除夕,当值班的官员们得到康熙的“福”字后,康熙改变了主意,不再赐福。康熙皇帝认为“物以稀贵”,写得多了,就不珍贵了,也就不再书写大量的“福”字赐给下属了。但是,康熙皇帝为了表达赐福苍生的心意,每年除夕,写“福”字斗方十幅,张贴在宫庭里,所以康熙的“福”字竟成了千古精品。康熙御笔亲题的“福”字,多以丝绢为纸笺,以丹砂为底色,上绘金云龙纹。每年除夕,康熙写出的第一个“福”字,要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几幅分别送往宫苑各处。当时,清朝宫廷内的全部“福”字,都是采用悬挂的方式,而非民间用浆糊粘贴的办法。这样既干净简便,还能重复使用,可谓环保节约。

古代帝王的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