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1月16日 星期一

职称评定重大改革:

不拘一格选人才

■刘天瑞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1月16日   第 14 版)

  2017年对全国550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来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了30年的职称制度终于在万众的期待中迎来了本轮大改革,也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决心“不拘一格选人才”。

  本次改革的亮点特别的多,评定标准上一改过去重学历、资历、论文、奖项、外语、计算机能力的问题,在未来能力、业绩和贡献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用人单位也将获得更多的自主权。由于历史因素,职称可不仅仅是“职称”和对过去科研成果的肯定那么简单,职称一直与晋升前景和收入报酬直接挂钩。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职称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主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技术职务任命;1977年后至1983年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1986年至今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阶段。1986年下发的《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的中心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并相应地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度”。这本意是好的,但是在三十多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偏离本意的情况。

  由于过分强调论文等的重要性,论文反而有些适得其反。我们“论文大国”的尴尬正是源自于此,每年我国论文发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之间不成比例的实际情况一直被人所诟病。“晋升”需要什么,技术人才就去准备什么,这本就无可厚非,但却透露着几分无奈。技术人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如何挖空心思准备论文上,这势必影响其本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更令国人难堪的是国外一些无人问津的期刊里却排满了中国人的论文,这不能不让人唏嘘。本次《意见》中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明确提出了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可以说是切中要害。

  《意见》中还提到过去“一刀切”的评审标准也将变得更灵活,职称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取而代之的评价材料更倾向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在职称评审中职称英语一直是很多一线工作者挥之不去的痛,很多人他们的整个工作生涯中对英语的唯一需求就是在考试之中。英语考试这一硬标准对那些对英语需求不高的岗位上工作的人们就变得更加的不公平,很多人在评定职称的时候对他们最大的难处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学术成果,而恰恰是几十年都难得一用的“敲门砖”——外语,外语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也实实在在的成了一种“精力和金钱的浪费”。“职称外语考试成为部分机构的摇钱树,外语培训市场变得越来越大,但是真正的本质行业技术却反而无人问津。”一位科研专家对记者说。

  过去,工程、经济、会计、中专教师等11个职业,都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未来这11个职业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参评正高级。过去这11个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行业,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未设置正高职称,都会给相关人员以一种低人一等的错觉,而且也影响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成长、该领域人才的引进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没有高级职称可能还会带来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连锁反应,以技校教师为例,一名技校老师告诉记者,无论多么努力工作钻研教学都不可能获得与他们的同行大学教授相当的正高职称,更不可能获得与大学教授相当水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进而他们的学生也难以获得与大学教授的学生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当技工的热情,我国高级技工的巨大缺口与此也不无关系。

  如果上面一些问题尚能让人理解的话,一些地方职称评定采取的限定名额比例的政策就有一些让人啼笑皆非了。职称的设立原本是为了鼓励技术人员的激励政策,竟然被硬生生的变成了一种限制发展的管控手段,更是严重制约了组织的发展。很简单的道理,以科研单位为例越大的科研项目肯定就需要越多的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的参与,但是一旦限定了高级职称的比例,这也就意味着把其他的高水平人员拒之门外,也降低了青年工作者的上升空间和积极性。同时也“锁死”了该科研单位的发展空间。《意见》提出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将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给予用人单位更多的自由空间,也将会为技术人员带来更多的积极性。

  《意见》将会对未来会产生连锁反应,也值得人们期待。对全国55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来说,是一个在新年之前收到了国家发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大“红包”。

不拘一格选人才
资讯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 暨“刊媒惠”年度大会举行
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