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1月09日 星期一

健康城市才是幸福城市

■刘金祥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1月09日   第 27 版)

  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和我国城市化总体进程不断提速,城市居民工作形态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调整与突变,特别是高强度快节奏大剂量的工作,使得城市居民不同程度地承担着身心健康的隐患,吸烟、酗酒、过度饮食、很少参加体育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相伴而生,加之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居高不下甚至日益剧增,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恶性肿瘤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等现代慢性病在各类人群中迅速扩延且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对于一个城市市民而言,创建幸福城市无疑是他们的殷殷企盼和巨大福祉,也是城市决策者的努力方向。但随着近年来许多城市大面积开发建设,特别是一、二线城市迅猛扩展,许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健康风险势必出现在市民身边。因此,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加强健康城市建设应尽早摆上日程,因为一个幸福城市的第一要义是一个健康城市,“健康城市”是幸福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倘若把健康城市比喻为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身居其中的每一个市民就是最动听最美妙的音符,健康和谐的城市乐章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愉悦和美感,同时也是幸福城市最鲜明的特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对健康城市所下的定义:“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城市社会学原理表明,健康城市建设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适应,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建设健康城市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并不在于卫生健康部门本身,而需要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国际上许多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与共同运作,由此带来的深刻转变是对传统健康模式的彻底颠覆和革命性嬗变。过去我们始终从卫生医学角度认识健康问题,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健康问题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健康保障是单纯的投入和消耗。事实上,健康也是一种资本,而且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中最基础、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在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康资本作为人力资本中的最关键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在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以致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对社会急剧变化所带来的伤害有过足够的认识和准备?我们是否已经知道并决定了如何去应对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健康城市建设不同于过去所说的卫生城市建设,它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体系,包括建立医疗设施、提供高效快捷的卫生服务,健全卫生管理监督体制,制定保障健康和预防疾病规划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主要依靠政府进行组织领导并制定相应规则,保障健康城市建设顺利有效开展。

  现代城市理论表明,每个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存在,更应该是一个人类赖以生活、呼吸、成长和愉悦的生命空间。一个城市是否健康,对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城市十条标准便可得知:清洁美丽,居住安全;食物、饮用水、能源供给充足,废物高效处理;居民的住房、饮食、用水、收入、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拥有强大的有效的且是相互支持的社区,为促进健康而共事;能使居民享有促进其健康和幸福的政策;提供促进居民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尊重不同种族、宗教、文化人群的不同选择;把健康视为公共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引导公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改善健康服务的可行性和质量而不懈努力;使居民活得更加健康长寿,很少受到疾病的困扰。只有生活在城市的人感到安全、舒适、快乐,城市发展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良好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互帮互助的人文环境以及阳光明媚的心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城市和谐相处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机构成。

  心理焦虑危害大

  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相继发生令人震惊的惨案、悲剧,解剖其案由均与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压抑、心理扭曲有关。随着这些案件更多细节的披露,现代城市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其结论是现代城市人的心理焦虑与压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释放与排解,极易演化成为极端性的社会公共事件。心理焦虑与压抑与市民心态紧密相关。市民心态简而言之就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市民心态会直接影响市民的言语和行为、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社会对城市形象、市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人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种种危机和困扰使大多数人的心理变得脆弱,身体健康也频频亮起红灯。由于轻度抑郁患者的普遍性,使得很多人忽略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感到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对生活感到厌倦,遇到事情经常会自责、内疚,匪夷所思地徒生烦恼,工作效率低下,注意力容易分散,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失眠头痛等现象。这些轻度的抑郁现象,由于没有得到官方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更没有拿出有效的解压方式,从而使得抑郁情绪加重,最终导致重度抑郁症的出现,为发生极端行为埋下祸根。

  共同营造抗压氛围

  让社会逐步形成一个共同对抗压力的氛围,让每个市民都有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空间,仅靠政府的运作显然也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和社会来共同营造。政府不妨规定每年或每月安排一个减压日,给大众一个共同接受和认可的心灵假期,逐步建立减压设施,如文化生态公园、音乐播放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使人们可以更好地得到身心放松。市民所在单位应给员工设立减压场所或依托有关社会减压机构,使组织内的个体有一个可以宣泄心理压力之处,此项工作的组织开展可以委托单位工会进行。其中,对心理压力大的群体单位,应当强制要求设置。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引导人们有所求、有所弃,找准目标与价值的平衡点。

  培育健康心态

  建设健康城市的第一要务是培育市民的健康心态,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依托,又需要以良好的“软环境”为烘托;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健康的市民心态不会自发形成,它与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都需肩负重要责任,针对不同人群,发挥各自优势,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健康市民心态的培育贯穿、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在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依靠灌输的传统方式,而应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如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等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健康市民心态的形成,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取决于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取决于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妥善解决。

  创建公平正义体系

  社会公平正义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市民心态的重要前提。城市社会只有公平正义,市民才能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市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培育健康市民心态,需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城市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城际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让全体市民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媒体的特殊作用。当今时代,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和节目无不体现和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无不对市民心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培育市民健康心态时,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媒体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客观、及时、公正的报道原则,引导市民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对待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众心理而渲染和炒作一些极端、非理性的“雷人”“雷语”,或进行纯粹的情感宣泄等。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健康城市10条标准

  清洁美丽 居住安全

  食物、饮用水、能源供给充足,废物高效处理

  居民的住房、饮食、用水、收入、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

  拥有强大的有效的且是相互支持

  的社区,为促进健康而共事

  能使居民享有促进其健康和幸福的政策

  提供促进居民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娱乐和休闲活动

  尊重不同种族、宗教、文化人群的不同选择

  把健康视为公共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引导公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改善健康服务的可行性和质量而不懈努力

  使居民活得更加健康长寿,很少受到疾病的困扰

  龙双雪/制图

健康城市才是幸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