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7年01月02日 星期一

天眷盛京 满韵清风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7年01月02日   第 28 版)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历史上,沈阳有过许多名字,沈州、沈阳中卫、盛京、奉天……不过要论这里面最响亮的名字,非盛京莫属。这个名字有两重含义,城市兴盛,说的是经济和文化;以京为名,说的是政治地位,只有首都才能称京。

  自皇太极于1634年为沈阳城命名盛京以来,几个世纪的光阴流转,王旗变幻,盛京这个名字却在一代代沈阳人的心中镌刻下来,它象征着曾经的荣耀,也是沈阳人心底永远的骄傲,为这座城市,为自己的祖先,为过往的辉煌和美好的未来。

  辽代因“移民”而兴

  辽代神册六年(921)十月,已经即位称帝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领契丹骑兵从居庸关、古北口两处军事要地南下,侵扰檀州、顺州、三河县、良乡县等十余城。在抢夺财物的同时还将这一地区居民掳掠至辽国属地,并在浑河以北修筑沈州城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沈州城便是今日沈阳城的前身。和沈州城同时动工的,还有两座用来安置移民的小“卫星城”,三座城池互为掎角之势,在浑河周边构筑了一道防御线。而这两座小卫星城的命名方式也很特别,位于沈州东侧的这座,由于其安置的移民以三河县人居多,故而直接将其命名为“三河县”。而西边的这座小城,则由于所居渔阳县人居多而被命名为“渔阳县”。

  两座小城的居民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十几年后,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国,这样在辽国境内便有了两个三河县,于是新建不久的沈州三河县被更名为“乐郊县”,其含义为“肥沃的乐土”。而西面的渔阳县的改名要晚一些,大致在百余年后被更名为“灵源县”。

  据史料记载,沈州城在辽之后的金代,曾接待过两位从中原而来的“贵客”,这便是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军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大宋皇帝。据说当两位皇帝和随行的皇室成员走到乐郊县的时候,徽宗皇帝突感身体不适,而押送他们的军官也生怕半路上徽宗病死,自己无法交差,于是便选择了乐郊馆让宋徽宗暂时调养身体。待宋徽宗身体恢复后,再继续押送两位皇帝及皇室成员到上京会宁府拜见金国的皇帝。这之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囚禁在位于今黑龙江省境内的五国城,最终客死他乡。

  金元交替之际,沈州及附近地区的城池基本上都毁于战火。直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时候,才在至元三年(1266年)重筑沈州城池,以安置内附的高丽国军民。

  由于当时在城里同时设置有“沈州安抚高丽居民总管府”和“辽阳安抚高丽居民总管府”,因此当时的统治者从这两个机构中各取一个字,最终将这里定名为“沈阳”。这座民族交融而产生的“移民城市”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清代因“陪都”而盛

  沈阳历史上的兴盛是从努尔哈赤迁都后开始的。清初以来,这里始终是东北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在对沈阳城进行了历时数年的大规模修筑和扩建后,终于使这里成为一座具有中国传统都城特点的城市,用《盛京通志》中的形容就是“八门正戴,方隅截然”,“京阙之规模大备”。皇太极本人也对沈阳的城市面貌很满意,于是,他在当年四月初九下旨,改沈阳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满语音为谋克敦(Mukden),意为兴盛之都。相应地,抚顺的赫图阿拉老城(永陵所在地)也改名为“兴京”。

  于是,随着大清王朝的兴盛,谋克敦这个名字也传到世界各地,整个清代乃至民国年间,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一直以谋克敦(Mukden)来称呼沈阳。

  在网络上搜索“Mukden”,还能检索出许多具有固定用法和指代的词组条目,比如英文“MukdenIncident(盛京事变)”即指“九一八事变”,“MukdenPalace(盛京宫殿)”指沈阳故宫,“BattleofMukden(盛京之战)”指当年日俄战争中的奉天会战。在不少英文版的世界地图中,沈阳这个位置的英文名字,也是谋克敦(Mukden)。

  盛京在清代的身份是“陪都”,地位仅次于北京。作为陪都,自然享有非同一般的待遇,从其全称“盛京奉天府(北京称京师顺天府)”,便可见其地位的尊贵。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盛京成了陪都,这种独特的城市身份,决定了它既有都城特征,也有省会和八旗军驻防城市的特征。清朝在其“龙兴之地”实施的不是关内的行省制,而是军府制,这里的最高官员不是总督、巡抚,而是将军,盛京城中,盛京将军职位最高,军政一体,主管旗务。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关内迁移而来,必须有一个机构来办理民政事务。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仿效京城顺天府的命名和建制,在沈阳城内设“奉天府”,原址在城内钟楼南大街路西,主管民务(非八旗人口),管辖范围很广,辽阳、海城、盖州、开原、铁岭等县都归奉天府管。

  有趣的是,奉天府虽然管辖范围广,权力大,但盛京城却不归它管。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似乎意识到这个问题,便又在盛京城设立县级地方政府,名“承德县”,原址在怀远门内大街路南胡同内,据说,“承德”二字是根据盛京城与本朝皇帝间的关系而命名的。

  需要强调的是,当年设在盛京城内的奉天府和承德县并非一般府、县可比,它们都是按照当年北京城的规制设立的,奉天府尹与京师顺天府尹同为正三品,直接归属中央管辖,承德县也与京师的大兴、宛平县一样,长官称知县,为正六品,而当时其他府、州下属县的长官只能称县令,为正七品。

  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自1907年起,清政府在东北实行行省制,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同时设奉天省,辖区主体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沈阳仍是奉天省省城,老百姓一般也称这里为奉天城,“盛京”则不再是官方的城市名。

  1913年,奉天省承德县因为与直隶承德县重名,改称奉天县,很快又改称沈阳县。

  1929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奉天省为辽宁省;4月2日,奉天市改称沈阳市。

  城市建设颇具特色

  盛京的城市建设颇有几分皇家气息。据悉,现在中街的道路格局保留了原来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沈阳路与正阳街、朝阳街就是在原来贯穿城市的四条“井”字道路基础上扩建的。四条道路将故宫围在中间,与四条道路相对应的就是8个进出城的城门。

  当年,努尔哈赤在进入沈阳后,仅在城内靠着镇边门内(即九门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了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宫”。

  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增拓沈城,亲制诏令,命名八门。八门名称相对,天佑对地载,德胜对福胜,内治对外攘,抚近对怀远。八座城门依八卦而设:钟鼓二楼象征东西两仪,东西南北四塔比喻四象,八座城门上明楼八座,加上城墙四个角楼,共十二楼,表示一年的十二月份。

  八大城门都是由正门和左右瓮城三城组成,共二十四个小城,表示二十四节气。这正好暗合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从规划上来讲,清代盛京城是很有特色的:内外两道城垣,内方外圆,即内城为方形砖城,外城为近圆形土城,井字形大街将城区分隔为八门八关;内城的中心有座中心庙,皇宫位于城市的中部偏南的位置,王府按八旗各自方位围绕皇宫分布。尤为特殊的是,在城外郊区的四个方向各建了一座喇嘛塔和寺庙。这种城市格局,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天眷盛京 满韵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