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稳字当头 定调2017

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国城市报记者 赵争铮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2月26日   第 07 版)

  编者按

  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作为规格最高的年度经济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被视为下一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会议中传递出的各种信息,被全国乃至世界诸多学者、专家所关注,掀起一轮又一轮热烈的讨论与解读。按照惯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阐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那么,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究竟释放出了怎样的信号?本期我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1:稳中求进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记者注意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会议中频繁出现,不断被强调。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个是高层对整个国内国际形势综合判断的结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稳”是要稳住已有的增长点,一是消费要稳住,各种有利于消费的政策至少不能回撤,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要继续搞,但机制要创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本次会议将稳中求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会议最大的亮点。“其背后的深意是,稳中求进并非只是指经济工作,也包含了政治工作,外交工作等方方面面,这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提法。”

  如何做到“稳”?专家认为,就是指经济政策要稳、经济运行环境要稳、经济社会预期要稳,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稳定老百姓的市场预期,特别要增强企业家信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政策透明度,方能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改革一定要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稳”也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不敢作为,而是知难而进、奋发有为、以进促稳,要以经济工作取得新的增长成果的“进”来补足“稳”。“稳”也意味着更加积极主动地防范风险,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要以确保不发生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防”来支撑

  关键词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徐洪才认为,虽然提法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内涵上有所不同。比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过去的提法是要“更加积极”,“有效”则是首次提出,表明政策将更加有针对性。同时,货币政策方面提出要保持“稳健中性”,表明货币政策必须松紧适度,不能摇摆,更加明确。

  “货币政策要在稳增长和控风险之间进行平衡,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控风险的紧迫性在上升。‘中性’意味着既不刺激也不收缩,‘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而不是‘合理充裕’,意味着明年流动性和今年相比,可能会稳中相对偏紧一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道。

  “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宏观调控政策‘护航’。而稳增长、保民生也需要更多支撑。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助力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指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相呼应,属于“稳政策”的范畴。他指出,稳政策,就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

  关键词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今年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明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要把握好两个逻辑:第一,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的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第二,这些重大结构性失衡虽有政策上、工作上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障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政府没有更好发挥应有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之鑫表示,中央将明年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力求稳中有进,进中有好,是非常正确的。对于对于明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处理好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与“进”、“进”与“好”的关系。

  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朱之鑫认为,首先要把握好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当前经济保持短期稳定增长与深化中长期结构改革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产业周期性过剩与绝对过剩并存,供求不平衡、不协调状况十分突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资源错配与要素扭曲十分重要。“侧重供给侧改革并不是替代需求管理,通过需求管理稳增长,释放新需求,引导市场树立信心,改善市场预期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同样非常必要。近期外贸形势好转、CPI、PPI涨幅回升,虽有外部需求改善的影响,但我想也是实施稳中求进的需求政策正面效应开始显现,这为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更好的宏观环境。”朱之鑫说。

  关键词4:实体经济

  会议还提出,通过创新、质量、品牌、中小微企业等方面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并要求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鼓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加强引进外资”,并“更加重视优化产业组织,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相比于去年会议提出的“发展实体经济”,今年的提法明确强化了提振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振兴实体经济,要不断强化支持制造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投资带动,投资不振不仅影响当前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也会影响未来供给,不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杨伟民表示,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振兴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质和量的关系,既要去产能,也要扩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二是新和老的关系,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内和外的关系,继续依靠用好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四是大和小的关系,既要提高大企业素质,也要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

  “振兴实体经济,一方面要避免虚拟经济泡沫的膨胀,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经济增长回到过去粗放增长的轨道。”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振兴实体经济,并不是简单地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规模扩张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是数量和速度。

稳字当头 定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