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四川遂宁打造“大海绵”格局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孟航/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2月19日   第 18 版)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的四川遂宁,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了众多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抗涝神器“黑科技”,不仅有效缓解城市“看海”窘境,还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缓解城市“雨中看海”尴尬

  遂宁市复丰巷小区地处低洼地带,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一个开放式小区。由于管道没有雨污分流,过去每逢下雨,居民出行困难。社区业委会主任王泽富拿着一张老照片说,2013年6月的那场特大暴雨,小区积水1米多深,真可以划船了。 

  2015年,遂宁市成功申报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计划投资50多亿元,通过3年时间实现城市雨水可通过地面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减少城市内涝,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最终成为“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试点过程中,复丰巷这个曾经内涝严重的小区动了一场“海绵手术”。不仅进行了地下管网改造,新建了一条排水沟,增大了污水管道过水量,道路上还铺上了透水混凝土。 

  7月,暴雨如期而至,老街坊们却告别了“看海”的日子。“改造期间,大家出门还是受了点影响。有人还抱怨,说政府‘瞎折腾’。没想到,今年真没挨淹。大家特地办了一场坝宴庆祝,还给住建局送去了锦旗。”王泽富说。 

  复丰巷小区的变化只是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遂宁市建成较早的“川中大市场”,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周边道路高于市场内部,形成了城市自然低洼地带。过去,每逢大雨易发生内涝,商家苦不堪言。如今,经过“海绵化”改造,川中大市场和滨江北路内涝区域的积雨,将进入附近的湿地公园。辖区社区主任唐彩霓说,现在的防汛工作好做多了。 

  “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自然循环。由于屋面和地面不透水,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剧减少,地下水的渗入更是匮乏,导致地表径流不断增加,加大了内涝威胁。‘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基础设施改造,让城市水环境恢复开发前的水平,降低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遂宁市副市长罗孝廉说。目前,当地已完成45个城市内涝点整治,经受住了去年以来三场强降雨的考验。

  海绵城市用上“黑科技”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体”建设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遂宁市城乡和住房建设局副局长王明华称,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六大功能——渗、蓄、滞、净、用、排。 

  在遂宁市体育中心改造后的道路上,工作人员现场做了一场实验。他直接用水龙头对路面进行冲洗,水迅速地从道路渗入地下。人们可以从一个用钢化透明玻璃铺就的坑洞侧面见到,下渗的水通过颗粒较粗的碎石层流进细沙层,随后进入最低层的蓄水模块。当蓄水模块达到一定储存量时,多余的水就通过排水管网,流向不远处的水塘和湿地。 

  在遂宁经过改造的河东新区芳洲南路,路面也是特殊材质透水混凝土。用洒水车模拟短时强降雨,1分钟内喷出5吨水在路面上,从喷水开始计算6分30秒后,积水完全消退。据介绍,这种透水混凝土地面以下结构依次为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砂层、砾石层,砂层的蓄水功能较好。

  规划入手构建“大海绵”格局

  通过技术改造将易涝地区变成一个个“海绵体”,这能否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专家认为,关键还在于从规划上着手,构建“大海绵”的城市格局。 

  遂宁市河东新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建宁说,“海绵城市”的具体工程项目,就是常说的“小海绵”,只能提高城市内涝防范的等级和标准。要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要从规划上,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构建“大海绵”。比如,加强对这座城市的蓝线、绿线保护,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增强城市的调蓄和行洪功能。 

  遂宁市是联合国授予的“绿色城市”,一直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建设“海绵城市”试点中,当地重点打造沿山生态走廊、沿江、沿河公园、湿地,形成完善的山水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大海绵”格局。 

  遂宁市委书记赵世勇说,遂宁不但要追求让城市在绿水青山中自然地生长,还要坚持为人管城,倡导绿色生活,推进人城融合,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例如,为解决圣莲岛开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遂宁市就借助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机,对岛上的水量和污染进行了控制,全面恢复水文循环。 

  据了解,遂宁市目前正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进生态修复,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湿塘及雨水利用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实现雨水在源头的积存、渗透、净化和减量,将75%的雨水控制在源头,有效缓解“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尴尬。

四川遂宁打造“大海绵”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