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五溪之地” 风情惹人醉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2月05日   第 26 版)

  听到怀化这个地方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村、民风……事实上,怀化不仅拥有古老的名胜古迹、优良的自然景观、宁静的小村落,还有侗族的赶歌节、芦笙舞蜡染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让人流连忘返。

  怀化,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今有湖南“西大门”之美誉,古称“五溪之地”。全市共有12个县市区,519万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相处,其中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0.5%,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历史悠久的怀化,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

  丰富厚重的人文历史

  怀化历史悠久,古称“荆楚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进入了以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在其境内靖州渠水流域二砾石发现的旧石器遗址,距今已有30万年。春秋之时,属楚巫中地。战国之世,属楚黔中郡地。秦朝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黔中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开始了国家的行政治理。几千年的怀化文明,四千年的苗侗沧桑,两千年的刀光剑影,撞击积淀着怀化原始的农耕文化、祭祀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给怀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古迹和人文掌故。

  这里有与古都咸阳相媲美的楚秦黔中郡遗址和附近规模宏大的战国、秦、汉墓群,还有始建于唐贞观二年且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早的学府——龙兴讲寺、被誉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活化石”的洪江古商城、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绝唱的“楚南上游第一胜迹”黔城芙蓉楼、靖州飞山寨、荆坪古村、阳明书院、二酉藏书洞等。这些地方均留下诸多历代名家碑刻和墨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李白、杜甫、王昌龄、王阳明、林则徐、沈从文等历代文人墨客曾在此行吟咏唱,留下千古名篇。“学富五车、书通二酉”“马革裹尸”“老当益壮”“夜郎自大”“夸父逐日”等成语就出自这一带。

  怀化还是向警予、滕代远、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红军长征时期著名的通道转兵就发生在怀化。“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正是从怀化的安江农校走向了成功,走向了世界。

  沅水之滨的大隐之城——“黔阳古城”

  黔阳古城,位于沅水上游,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

  黔阳古城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凤凰古城也早了将近千年。她没有丽江古城的温润秀丽,却比丽江更加古朴典雅,她没有古城凤凰的声名远播,却远比凤凰深沉。这里是“诗家天子”王昌龄的贬谪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经典诗句就是王昌龄写就于古城的芙蓉楼前。

  进入黔阳古城,到处有丁字路,古街铺青石板,民居排列密集。店铺鳞次栉比,过街拱门层叠,巷子曲里拐弯,窨子幽深曲远,还有高高的风火墙、翘翘的屋檐角、雕花的木窗户、古朴的柜台子,这些都记载着古城年代的久远。

  古城内的古城街巷很多,若无人指引,无疑是一个迷宫。其实这迷宫颇有讲究,其街巷都是丁字形相连,而非你想象的四通八达。这种布局,与其说为了战略防御,不如说是遵循了风水地理。

  历经2200多年历史的黔阳古城,演播了多少悲壮的故事。那全盛领起义军占据黔阳古城反梁的呐喊,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师黔阳古城击败清兵的呼声,至今仍在沅水上游回荡。走在这些饱含历史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的民居建筑,历史的沧桑感涌上心头。黔阳古城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它就静静地守在哪里,无论岁月如何冲刷,都有这历史的韵味,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尝。从繁荣走向沉寂,对于黔阳而言,远去的只是喧嚣,而对于一直生活在黔阳古城里的人们来说,却是一种平静日子的回归。

  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园”

  怀化是一座“多民族文化村”,有侗、苗、瑶、土家等50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浓郁多彩的民俗文化。

  长期以来,汉、侗、苗、瑶、土家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歌舞、服饰、婚嫁等民族民俗文化,其中已有10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有“天籁之音”美誉的侗族大歌,全用侗语演唱对白的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流传300多年、富有宗教色彩的沅陵辰州傩戏,流传2000多年的侗族传统民间乐器——通道侗族芦笙,编制工艺独特的通道侗锦,说、唱、奏、打、舞等完美统一的通道侗戏,都是怀化的瑰宝。还有10项民俗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尤其是侗乡苗寨的吊脚楼、鼓楼、风雨桥以及各民族的凉亭,建筑精美,风格各异,令人赞叹;侗族的踩芦笙、大戊梁歌会,苗族的跳香,侗苗的年俗、婚俗,让人陶醉痴迷。

  通道县是以侗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灿烂的侗族文化遗产和古雅淳朴的民情风俗。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奇观胜景遍布。

  芋头侗寨:侗族民居“实物博物馆”

  无溪不花桥,无路不凉亭,无村不寨门,无寨不鼓楼,无楼不美人。这是通道侗寨留给远方客人最深刻的印象。

  花桥又称风雨桥,而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在通道,看到鼓楼、花桥,就知道到了侗寨。侗族的民居建筑格式很规范化,一寨有几姓就有几座鼓楼,鼓楼和花桥、吊脚楼连成一体,错落有致。

  大戊梁歌会是通道侗族人们举办的歌会,每年4月间举行,一般在农历立夏前18天举行,为期3天。

  这里的人们爱唱大歌,舞芦笙,跳“哆吔”。日子半忙半闲,生活半丰半俭,喝酒半醉半醒,心境半佛半仙。来过通道的许多人都说:“通道侗乡天生就是一方旅游的乐土,可谓人间的世外桃源,侗族的香格里拉。”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全寨共有176户,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民居古建筑群,堪称侗族民居“实物博物馆”。来到这里,你可以看到侗族特殊风格的建筑物,如古驿道、龙门、长寿井……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祭萨、闹春牛等各种侗寨节庆的活动,可以充分感受到侗族人的生活方式。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始建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寨;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修驿道,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61年)遭火灾,复建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分叉布置的七个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建寨脚桥及龙氏鼓楼、牙上鼓楼;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建塘头桥;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建塘坪桥。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鼓楼、门楼、芦笙场、古井、凉亭、萨岁坛、古墓葬群、侗族楼屋及青石板驿道等一应俱全。寨内民居采用“杆栏式”建筑为多,有的采用架立的吊脚楼式,以适应南方山区气候湿润,多蚊虫的特点。屋顶悬山式,施小青瓦或覆盖杉皮,使得建筑物色彩朴实,质感宜人。

  村寨现有鼓楼4个:寨中鼓楼简朴地立于田中;龙氏鼓楼昂然立于山上最高处;芦笙鼓楼雕梁画栋最漂亮,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为八角,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金光闪亮;牙上鼓楼最为奇险,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悬于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撑,最长的一根有9.1米高。

  芋头侗寨从建寨选址、布置建筑物,到规划村寨于周围环境的协调及人们衣食住行、祭祀,都是传统堪舆学说在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寨内各类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势,顺风水分别布置建筑物,将自然风光与人为创造结成天、地、人三位一体,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朴憨厚和聪明才智。

“五溪之地” 风情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