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剧院风吹万木春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2月05日   第 21 版)

  12月的北京,冷风袭袭,但各大剧场却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新戏加老戏,约132部剧目将轮番上演。

  近年来,相较于演出市场受热捧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我国三四线城市也拉开了剧院建设的大幕,很多城市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看剧场所。在这样的建设热潮背后,我们不仅能看到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市民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还能看到剧院正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文艺新地标。

  正如一些业内专家所言,剧院作为艺术殿堂,见证并体现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一些著名的剧院不仅是国家、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表和标志性设施,还极大地推动着区域文化艺术不断发展。

  戏剧市场持续发力

  随着我国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的提出,全国上下都掀起文化产业投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消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演出院场3000多个,其中专业剧院1033个。从剧院数量来看,中国剧院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然而,戏剧产业的繁荣发展不能只参考剧院建设的数量,戏剧表演才是产业的核心。

  2015年,在消费市场的催热下,中国戏剧市场开始持续发力。从演出场次来看,全国的专业剧场年平均演出场次55场,北京最多,平均演出179场,上海其次,平均演出131场;从演出收入来看,全国演出收入最高的是话剧,占比22.96%,其次是音乐类,占比11.72%,曲艺杂技、戏曲、舞蹈、儿童剧等市场份额较为接近,占比在8%—9%左右。

  据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介绍,剧院演出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剧团生产内容,经纪公司扮演桥梁的作用,票务公司是剧院演出的血管,而剧场是演出的阵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剧院演出都是衡量戏剧市场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准。

  较2014年的演出市场,2015年剧院演出取得的成绩略微给人带来了一些小惊喜。以北京为例,2015年北京演出市场戏剧类演出观众数为452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了6.8%;戏剧类演出票房总额为6.2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21%。其中,音乐剧观众47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了61.3%;话剧演出4900场,比2014年同期4482 场增长了9.3%,观众数量173万人次,增长率达17.6%,票房收入2.6亿,较2014年同期2.2亿增长了19.4%。

  随着一批新建剧院逐步建成、投入使用,我国剧院演出在构建城市文化生态的作用正逐步凸显。

  内容为王 制胜市场

  然而,我国戏剧在全新的文艺环境与产业生态下探索前行,创新困顿与市场焦灼仍在。

  当前,一些剧院闲置率较高,以硬件促软件发展的模式难以实现收支平衡。除了运营情况不乐观,人才缺乏、内容滞后以及定位模糊都是目前剧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年300场次的演出量以及不低于70%的上座率,才可以让一座剧场正常运营并发挥文化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演出市场最繁荣的北京,在2015年也并未达到标准。“现在很多剧场演得少,但是从少到多,需要一个过程。”林宏鸣表示。

  在剧场里,观众可以通过舞台上那些三教九流的社会人物,通过那些带有传奇性的人物故事,感受日常生活中积淀的情感,这是戏剧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原因之一。林宏鸣认为,“不管演得多不多,全国的专业剧场尤其是新建的剧场都还是在努力做艺术,这一点就值得尊敬。”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渐强大,戏剧产业开始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戏剧市场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戏剧迷。但市场是残酷的,如果没有持续的好作品出现,剧院的核心竞争力就会缺失,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对精神、对艺术有较高追求的时代。

  即将在保利剧院上演的的赖声川剧场史诗之作《如梦之梦》,即使上下本演出长达八个小时,即使最高票价超过千元,开票瞬间依旧被抢购一空。

  “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繁荣与发展不完全是一回事。繁荣是一种量的积累,而发展是在质的层面上的一种进步。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或者思考,那就是,我们有多少作品能有穿透时空的艺术力量,有多少作品哪怕10年之后仍然能给人思想的启发和情感的震撼。每一位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是昙花一现,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创作出长远的艺术作品。”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指出。

  赢得人心 方能破解困境

  当下,偏居一隅的民营小剧场因其低廉的票价、多元的作品,广受文艺爱好者的青睐。然而,面对经营的困境,蓬蒿剧场创办人王翔在10月30日牵头发起第一期“保住蓬蒿,为了民族,为了后人”的众筹项目,让民营小剧场的生存困境再次引发社会关注。“蓬蒿剧场已存在八年,现在是最丰富的时刻,也是最艰难的时刻。”

  相较于民营小剧场,当前我国为数不少的剧院是由各地政府自主修建,虽然运营资金不是发展的最大阻碍,但缺乏发展活力是亟待改善的重要方面。林宏鸣指出,“剧场的定位比较模糊,民众的观演需求非常疲软,而且普遍存在着营销乏力。”

  根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第一次公开发布的报告,市民参加艺术活动原因,73%是社交的需要,64%是学习新知识的需要,51%是支持社区工作的需要。当下,我国剧场发展必须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满足和引导观众观剧需求。

  在林宏鸣看来,剧场运营需要首先明确4个问题:我们了解观众吗?观众了解我们吗?观众为什么不来看演出?曾经来看过演出的观众,现在在哪里?他认为,赢得观众的心,才能赢得发展。

  正如国内某剧场的广告语所言,上剧场理应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个精致、亲切、舒适的看戏经验,并传达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剧院风吹万木春
无名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