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让城市有弹性会呼吸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孟航/文 张楠君/图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2月05日   第 19 版)

  如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某些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市建设体现矛盾,特别是城市积水、内涝,水体污染等现象在我国城市较为普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时间紧,任务重。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目前我国海绵城市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社会各界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还未形成系统认知。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现代化程度较高、知识资源较为深厚的城市,其海绵城市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各方面都存在不小问题。

  在2016中国城市大会之“首届中国海绵城市发展论坛”上,云南省住建厅巡视员李洪林表示,用水人人有责,国家立法很重要,另外一定要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抓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需要有多项政策以及法律的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现阶段政府承担大部分压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主任宋承敏提出,海绵城市就是为了老百姓,老百姓其实是有责任也有义务出钱,但如何用一种良好的机制出这个钱,并且愿意出这个钱,是一个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赵喆表示,要体现水资源的价值。收集雨水以及处理生活污水的费用,不能让政府来出。赵喆认为,如果能改善生活质量,百姓也会愿意出钱,因为科技进步会让老百姓生活成本下降。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实事求是,从试点工程开始,吸取国外的优秀经验,找出针对自身的最优和最佳对策,安徽的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早,成果显著。安徽省淮北市副市长钱界殊在会上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挥示范城市的带动作用。

  在本次大会上,与会嘉宾还共同启动了“2017创新驱动城市行—海绵城市调研活动”,这一活动也将在明年结出累累硕果。

  本次论坛活动由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社主办,得到了来自国家发改委城市和中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中促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工作委员会、中国海绵城市产业联盟、中关村绿智海绵城市生态家园产业联盟、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管理科学院金管所PPP促进中心,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司,陕西阳光雨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团体企业的大力支持。

  国家公务员局原副局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长 杨春光

  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搬硬套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主要控制水径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位生态特征,恢复海绵体,从而实现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等目标。作为推行新型城镇化的纲领,建设海绵城市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还能有效拉动投资,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海绵城市能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

  推进海绵城市发展,自2014年来,国务院以及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相关部委印发了多个文件,鼓励各地建设海绵城市。于2015年、2016年先后确定了30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同时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也启动了试点城市工作。试点城市工作对带动海绵城市全面展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各个城市的特点和优势不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搬硬套,应在科学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特点的措施,才算真正发挥出海绵城市的作用。

  海绵城市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需要我们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发展方式,创新海绵城市的机制体制建设,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完善法制建设,使各方受益得到保障,加强宣传,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良好的用水习惯。

  安徽省淮北市 

  市委书记 黄晓武

  打造一半山水一半城

  安徽淮北市位于北京、上海的中间点,是一座煤炭资源型城市,曾经采煤使本市生态遭到破坏,影响城市形象。经过多年努力,淮北加快转型技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淮北市三山六湖九河自然禀赋,以建设打造海绵城市为契机,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有机体,促进煤炭黑金城市向生态绿色城市转变。

  淮北的城市规划是300平方公里,有100平方公里的山,50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所以叫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之中。

  海绵城市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好,要多年持续的往下走滚动发展。我们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全面引入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之中。目前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我们已经排列,正在加快开工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做精“水”文章,着力强绿肾。水是一个城市之魂,也是生命的核心。我们注重还水一个自然,在“节水、净水、调水、蓄水、联水”联合发力。淮北的降雨量一年大概在600毫米,相对来说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

  过去我们用的水是地下水,现在逐步用调水来解决用水,禁采地下水,淮北市实行阶梯水价、推进中水回用,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河沟,并在其两侧建设高标准带状公园,促使城区水体化污为清、减黑增绿;实施淮水北调及市级配水工程,同时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4000公顷永久性水面(湖泊),实施城市湖的治理工程,在城市中心就有三大湖,南湖、中湖、东湖,再加上城市的周边还有三大湖加在一起六湖,增强吸水、蓄水等生态调节功能,使之成为平时休闲、旱时供水的“湿地花园”。这些湿地公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开展芳香型产业的基础建设。全国的芳香产业联盟,刚刚得到国家批准,将把秘书处设到淮北。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推广开发部主任 夏颖哲

  我国社会资本潜力有待激发

  不仅是海绵城市,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各个行业都涉及到PPP工作。为了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在不断深入做政策完备,2014—2016年间出台了很多政策,除此之外,国家还提供了政策上的扶持,比如中央层的PPP融资支持基金,总规模是1800亿,自成立以来已投内蒙古、河南、海南、新疆、湖北、浙江、贵州等多个省份,主要涉及民生工程和重大建设领域,投资金额持续增加。

  我国PPP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四大方面:首先,社会资本潜力没有激发,很多优秀企业可能对其他各个城市的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各城市的领导者对优秀企业可能也不是很了解,或者说我们在合理、合规、合法的条件下选择一个合适的人,仍然存在很多限制和障碍。这方面我们正在与各行业部委、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三会沟通如何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更好进入这个领域。这就包括第三批社会项目,我们将联合十几家部委力量共同遴选行业示范。第二,项目落地有待夯实,这其实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希望更多的项目落地,通过落地才能发现不足,才能使项目更好开展。第三,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待加强。PPP项目,不仅是建成一个工厂,更需要未来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绩效能更好地展示。第四,国际合作有待深化。为了应对这四方面挑战,我们认为需要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坚持改革思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按照总书记和国务院的部署,不忘初心,坚持改革,把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机构和项目战略做好;其次,强调监管和绩效并重,政府所关注的不应仅仅是工程项目是否竣工,更多是关注到这些项目有没有带来真正福利,要让老百姓获得收益,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我们制度带来一种好处;另外,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政府方、企业方、咨询方、金融机构等各个方面,只有形成合理发挥各方优势的机制才能把事情做好;最后,要打造一个健康良性生态圈。

  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卫超

  探寻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与后期投资结合之路

  安徽省的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早。2015年5月,在南宁开了一个大会之后,我们在7月就开展了安徽省的导则和图集等相关工作,之后在8月率先在全国发布指导意见,在9月就成立了自己的中心,11月就已开展相关一系列工作,到12月,我们还启动了海绵城市的绩效考核编制工作。在今年的2月,我们筹办了一个专家委员会,今年3月,开始启动了一个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PPP项目对接会,到今年9月,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协会正式成立。

  安徽省16个地市,这么多的县,每一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根据自然条件来说,安徽可分为五大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区、皖西山区,存在主要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2015年3月,池州市申报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其海绵城市建设在整体战略上分总规层面和控规层面。一年多来,池州市坚持规划引领,在道路、学校、湿地、城市黑臭水体等多种建设类型上均有突破,海绵城市成果初现。

  安徽省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和后期投资结合方面的探索有四点:第一,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在专项规划层面就应当介入投资方案。可引入海绵投融资规划,通过投融资规划对海绵规划进行有效的校核。建设海绵城市可以让住建局和财政局共同工作,在早期就介入项目,从专业技术角度分几个片区进行项目打造,金融行业进入后,可以通过项目地图进行PPP方面的考量,不同的工程类型有不同的考量,两个团队同步进行,技术团队提出技术方案,金融结合自己的需要提出方案,如果可以沟通便可继续;第二,成立PPP省内管理办法。2014年以来,安徽制发了一系列本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手册,规范了PPP方案制定、招投标、示范合同文本等流程,在早期就让大家对PPP工作方式、工作流程有更多了解,从而更顺利地介入;第三,建立了全省的PPP项目储备库;第四,优化了绩效考核方式。

  国家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分院院长 张全

  勿入“海绵城市根治内涝”误区

  海绵城市在建设中应当注意六方面的问题。

  第一,海绵城市要把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中国的海绵城市不同于LID,也不是GI,当今发展阶段决定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有的城市面临的是城市黑臭水体,有的城市面临的是防涝,也有的城市面临的是水资源缺乏。我们要把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很多人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想凭借建设海绵城市使城市不再发生内涝几乎是不可能的。城市发展所发生的内涝与其设计标准有关系,每个国家都有内涝,我们不能因为想做一个千年不淹的城市,把财政资源通通放在城市内涝防治中,但是我们想办法发展海绵城市,尽量缓解城市内涝。第二,海绵城市是跨学科的,需要交流,需要更广泛的人参与。第三,国家提出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个基本目标的设置是可行的。 第四,要大规模学习,从国外引进概念。中国当今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核心问题,不是西方经验学的太多,而是学的远远还不够。避免唯西方论是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避免以国情和特色为幌子。第五,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是一场运动。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一部分,是城市所经历的正常过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城市排水、内涝、黑臭治理、水环境综合改善、水生态修复等。第六,要区别语境,理解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到底是广义还是狭义?中国的海绵城市有两个语境,一个是狭义的,一个是广义的:狭义是指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广义是指国办75号文件中表述的海绵城市,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相结合。

  国家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满莉

  PPP或不是建设海绵城市最好模式

  PPP这种合作模式,一定是平等的、互惠互利的,但是海绵城市大部分项目的公益性特征比较明显。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缺少必要的现金流和商业模式,而我们运用PPP的合作模式指望政府付费,但这种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

  仅从模式来说,PPP不是建设海绵城市最好的模式。首先,如果仅仅从融资方面来讲,其报酬率相对于其他融资工具来说还是相对较低。第二,如果海绵城市运用PPP模式,审批流程将非常长。这样又如何提高工程绩效?

  PPP之外有第四个P,所有PPP涵盖的项目都具有公共性,不能按一般原则即“谁受益谁付费”。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去拉动基础设施、黑臭水体、旧城改造等,会有一个经济的推手作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融资角度的海绵城市管理。应用海绵城市杠杆来撬动中国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增长模式。

  另外,海绵城市就是要抓住每一个地方的特色,也要考虑当地的财政可承受力,并不是别人有了,我也要建,而是一定要抓住自己的问题。最后的绩效考核也不是政府说了算,一定是老百姓说了算。

  PPP之外的第五个P就是这个环保图,海绵城市中应用PPP不是为了做工程而做工程,这种PPP的治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是要增强公众对于水资源价值的认知甚至养成节水习惯。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利用PPP模式有一些具体对策建议,首先,核心能力是价值的发现能力。第二,为了避免政治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提高。第三,要强化财务架构能力。第四,要提高政府和社会资本彼此谈判的能力。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 李张飞

  解决城市水问题要靠“海绵城市3.0”

  现在主导的LID技术,排水量,蓄水量都很低,老城相对建设完善,在老城区里面大量拆迁,建池塘、建设施会比较困难。新技术应用也面临一些难题。水体黑臭如果按照传统方式需要通过很多截污移转,太大的暴雨量截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也来不及处理,实际上是污染转移,通过截污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依靠现在的LID技术,靠绿地净化对污染物的削减效果明显,对水质净化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一个缺陷,因为绿地净化的污水要很大的量,只有量很大才可能起到延伸效果,但是这个量很难保障。

  海绵城市1.0版是快排系统,海绵城市2.0是LID技术方案,而遇到上述城市难题,我们提出一个具体方案,即海绵城市3.0——用“渗、滞、蓄、净、用、排”这种方式解决系统城市内涝和黑臭水体的问题。

  仁创在产品上有一些创新:仁创研发的透水材料透水速度非常快,表面致密,能保证其透气还不透水,不容易被灰尘堵塞。仁创还提出了建设“分布式城市地下水库”,这是海绵城市建设3.0版本的核心技术,本质上就是雨水的收集净化系统。“隐形水库”会建在积水点地表径流的汇水区域内,既起到雨水收集作用,又具有滞留雨水、削减地表径流的功能;既层层拦截地表径流雨水,避免在最低点汇流成涝,同时又将收集的雨水在储存的过程当中用物理的方式得到自然净化;最后这些得以净化的“新水源”,还可以有效利用。

  最后总结四点,第一,建议围绕每个积水点,分布式建设城市地下水库,替代传统的湖塘,通过地下蓄水来泄洪排涝。第二,水体黑臭治理,要从面源、点源出发,通过源头治理水污染,替代传统集中式污水处理,解决水环境恶化问题。第三,要重视收集雨水资源化利用,解决城市化水资源季节性短缺和水质性短缺的问题。

让城市有弹性会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