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踏虎花客”杨桂军

■李焱华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1月14日   第 25 版)

  杨桂军(右)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曾在《塔户剪纸》一文中,赞赏过踏虎凿花艺术的细腻与俏丽,也谈论过它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凿花,顾名思义,并非剪出来的,而是用凿子凿出来的,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因产地是踏虎,故命名为“踏虎凿花”。

  千百年来,踏虎凿花的技艺生生不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凿花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省级传承人——杨桂军,就是其中一位。

  自学剪纸 比女伢儿们做得还好

  1953年3月,杨桂军出生于泸溪县合水镇晒洲田村,自小聪明伶俐。

  “我从小就喜欢做些精细的活计,剪纸、打草鞋、做布鞋,比女伢儿们做得还好。”说起儿时的事,杨桂军津津乐道。

  由于生活的艰辛,他读高二时便辍学回家。谈及剪纸是如何学会的,他笑着说是自学成才,看到新的花样,看一眼就能剪得八九不离十。

  那年夏天,杨桂军的外祖母去世了。按照当地风俗,得上猪头祭,自然也少不了花圈与旗伞。隔房的爷爷是扎排楼、做花圈的能手,杨桂军想跟着学做旗伞与花圈。没想到竟然被拒绝了,还被讥讽了一番,“笨手笨脚的,学什么艺咯……”

  年少气盛的他,就是不信这个邪,硬是要做出个样儿来。两天两夜,他没有合眼。晚上有蚊子咬,他便点上一把艾篙,只是烟太大,熏得眼泪直流。实在没办法了,他就跑到屋下水井,打来一桶凉水,把双脚放在水桶里。这样不仅凉快,而且蚊子咬不着,还可专心制作花圈与旗伞。

  大丧那天,他制作的花圈与旗伞尽管是初学,可是也像模像样。隔房爷爷捋着胡须说:“好小子,要得啊!”

  从此以后,他便在村里扎花圈、做旗伞,以此谋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技艺日渐精湛。所有剪纸的花样,他都能信手拈来,方圆10多里的乡亲都夸他做得好。

  结识大师 破例被收为徒弟

  1985年,踏虎乡政府成立,杨桂军凭着真才实干和对剪纸艺术的热爱,进入乡文化站工作,这无疑是如鱼得水。

  那年夏夜,他无意中看到了一幅凿花作品——《龙凤夺宝》。这幅作品构图独特、线条流畅、纤细玲珑,比他的剪纸要精细、漂亮百倍。

  杨桂军好奇心一来,便苦苦思量,这么复杂精美的图案是如何剪出来的?一位热心的村民告诉他,这是三角坪黄靠天大师的作品。

  “三角坪的凿花郎,挑着担子走四方。人间辛苦都吃尽,风风雨雨走他乡。”踏虎乡三角坪的村民,祖祖辈辈、家家户户以凿花为业,父传子,子传孙,以家族模式传承凿花艺术。这些长年从事凿花和卖花的人,被称为“花客”。

  当年最红火的时候,花客们肩背货箱,手摇铃挡,把凿花远销贵州、重庆、湖北等地。

  女人们用“凿花”做样子,然后描在服饰上。这种“凿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形式,不仅体现了苗族民间艺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是研究苗族女红文化的活图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凿花艺术受到冲击,特别是随着年老“花客”的相继去世,年轻人认为学习凿花没有出路,纷纷外出打工,使得凿花艺术逐渐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杨桂军等非三角坪村人从事踏虎凿花艺术,才成为一种可能。

  一天,杨桂军正在绞尽脑汁,临摹《龙凤夺宝》图案。来到墟场打茶油的黄靠天大师,看到杨桂军如此热衷于剪纸艺术,而且为人忠厚老实,便打破了不收外姓和外村人为徒的祖规,破例收他为徒弟,将踏虎凿花传授于他。

  黄大师从蜡版、凿刀、纸钉的制作到运用,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讲解,并手把手地教授。

  有了大师的精心指导,30多岁的杨桂军学艺更有信心,也更刻苦了。磨刀、搓纸钉、固定纸……这些都是每天的必修课。学构图、凿图案,这些看起来简单的技术,要做好,也并非易事。

  当时,许多人纷纷下海经商,而杨桂军却决心坐冷板凳,把蜡版和刀具作为自己一生的伙伴。20多年来,他不知用坏了多少刀具,凿过了多少纸张,磨融了多少磨刀石。

  凿花之时,手掌着力压纸,长年累月,他的掌下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桂军不仅凿刻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还与大师黄靠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开门授徒 保护和传承踏虎凿花

  长期以来,踏虎凿花的花样,只是为了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存在,故而常常被人所忽视。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踏虎凿花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3年,湖南省文化厅将踏虎乡评为“艺术之乡”。2008年6月,踏虎凿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合水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最近这些年,为了把踏虎凿花传承下去,使凿花艺术的实用性和表现力得到提高,泸溪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宣传、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的力度,成立了踏虎凿花艺术领导小组和踏虎凿花艺术传习所,安排了专项资金,并在县职中和部分中小学开设了踏虎凿花工艺课,并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因工作出色,杨桂军被调到县里,专门从事踏虎凿花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他开门授徒,为的就是让踏虎凿花艺术能够更好地流传下去。

  经过20多年潜心磨炼,杨桂军的凿花刀法日渐纯熟,技艺精湛,线条流畅,极具装饰效果和审美特色。

  杨桂军是一位多产的“花客”,作品主要是以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题材。这些民俗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湘西地区苗家人的日常生活类和农业生产类。

  以前,踏虎凿花作品多用于服饰、窗花、喜庆等装饰,题材传统,图案偏小。而现在,他创作的作品既有传统图案的厚重感,又富有清新的时代气息,用途也扩展到挂历、商品包装、旅游纪念品等各个方面。踏虎凿花,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新焕发了旺盛的生命力,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踏虎凿花,在辛勤汗水的浇灌下绚丽绽放。杨桂军也因此收获了人生中难得的荣光和幸福。他凿刻的《苗家六月六》《打油图》等作品,获得了省部级、国家级等多种奖项,很多作品远销国外。《阴阳太极图》等14幅作品,还被文化部收藏。

  所谓“北剪纸,南凿花”,代代相传的踏虎凿花,在一代一代大师的坚守和努力下,必定能推陈出新,繁花似锦。

  链 接 

  踏虎凿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起源于该县踏虎村而得名。

  踏虎凿花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在湘西苗族服饰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

  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并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踏虎花客”杨桂军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