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规划先行引导绿色转型

长沙将于2030年基本建成海绵城市

■中国城市报记者 吉文惠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1月14日   第 18 版)

  到2030年时,湖南长沙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近日,长沙市政府发布工作方案,提出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同时,国内首个以产业联盟形式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机构也在长沙成立。

  规划先行,顶层设计到位

  “长沙是国务院明确的两型综合改革试验区,至今已有超过八年的时间了,作为海绵城市试点之一的长沙,肩负着顶层设计的使命。”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刘波介绍说,海绵城市建设完全符合两型社会概念,“所以长沙必须要走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这是国家赋予的责任。”

  “从海绵城市试点情况来看,海绵城市的整体规划,包括流域性和区域性的生态规划都还比较模糊。”在日前的首届长沙海绵城市论坛上刘波说道,台下坐着600多位前来聆听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基础研究、生态产业、绿色金融等话题的与会嘉宾,他介绍说,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在推、省里在推、市里发了文件、区里也跃跃欲试,但规划是龙头,所以顶层设计必须到位。”

  先行先试,引导产业绿色转型

  “长沙目前还是碎片化的建设,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城市,如果长沙能率先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的经验、标准、规范,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发展道路,那对于湖南乃至全国都将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刘波的言辞中带着期盼,他分析说,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改善,还将引导城市建设的绿色生态转型,而且会带来数以亿计的产业发展机遇。

  “2017年,中国将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届时将出现一系列的绿色金融产品。”刘波分析,长沙应当借这个过程抢得先行先试的先机,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海绵城市,既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拉动生态产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城乡规划、设计、材料、装备、工程、管理、运营及投融资全产业链体系的革命性变化,将主导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也将主导未来数十年的中国经济。”

  2030年建成,总体规划将出台

  实际上,长沙一直在不断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今年,长沙市政府发布《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求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将海绵城市建设贯穿建设领域全过程。

  方案提出,到2018年,长沙基本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项目,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海绵城市地方技术、政策、标准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使长沙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建成区雨水径流综合控制效果明显,径流污染得到一定程度削减;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区不低于70%的自然降雨量就地消纳和利用,初步将长沙市建设成为海绵城市。

  “长沙正在筹备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机构,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也已在制定中。”长沙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制定标准,成立全产业链联盟

  在相关行业标准还在摸索制定中时,长沙已经有一部分人先行动起来,自发成立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形式的海绵城市联盟。

  2016年8月16日,经过长沙市科技局审查,长沙市民政局登记,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获准成立。该联盟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湖南天泉生态草业工程有限公司、长沙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垒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发起成立,为海绵城市建设搭建了产学研用平台,这在国内城市中以产业联盟形式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开创之举。

  “长沙集中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资源整合,长沙的基础研究能力足够应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运用,完全可以构建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平台,形成强劲的生态产业发展后劲。”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梁伟介绍。

规划先行引导绿色转型
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交流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