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用质量加创新打造中国品牌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文 雷声 张兴旺/图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1月14日   第 11 版)

  人民日报社社长 杨振武

  推动中国品牌迈向中高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价值资源,是衡量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都在发生嬗变,我们要更加注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在此过程中,坚持实施品牌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发挥比较优势,筑造创新高地,就要勇于参与品牌经济的角逐,推动中国品牌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以品牌建设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品牌迈向中高端,要紧握创新这把钥匙。创新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家企业、一个品牌能走多远。强品牌,必须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支点,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基因融入品牌建设,坚持研发攻克新技术,打造开发新产品,积极培育新业态,探索开拓新模式,加速转化新成果,同时,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创新、鼓励创新、持续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中国品牌迈向中高端,要把好品质这道关口。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0 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居全球榜首,但不少产品的品质还难言一流。目前,中国已迎来品质消费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更在乎“贵不贵”转为更追求“好不好”,去年中国公民有1.2亿人次出境旅游购物,境外人均消费排名全球第一,这也印证了国内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国货品牌必须精益求精,以提升品质为根本,下大力气做出真正的好产品,由产品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拓展品牌的增长空间。

  中国品牌迈向中高端,要厚植文化这片沃壤。文化是品牌生长的基石,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品牌建设更要重视文化的力量,用文化涵养品牌,用文化点亮品牌,将21世纪工业文明与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人为本,诚信为本,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有特色、有价值、有底蕴的“金字招牌”,使中国品牌成为诠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中国品牌迈向中高端,要善用媒体这个平台。讲好中国品牌故事,维护中国品牌形象,媒体责无旁贷。借助融媒体传播矩阵,要真实再现中国企业开疆拓土、追赶超越的征程,生动讲述企业家和一线员工敢为人先、艰辛创牌的事迹,充分展示中国品牌方阵在自主创新、质量提升、转型发展、责任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让品牌报道更加有力度、有厚度、有温度,为品牌建设营造更有利的舆论环境、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

  (摘自在11月8日2016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 王江平

  支持中国品牌走出去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商标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新的增长动力,也成为政府、社会、企业的共识。

  商标和品牌是一对天然不可分割的概念,商标是品牌的法律内涵,品牌是商标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价值延伸。 品牌建设离不开以政府为依托的商标管理,工商总局作为商标注册管理的职能部门,在促进品牌经济发展方面有重要职责,也做了很多工作。一是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全力提升商标注册便利化水平,拓展商标申请渠道,现已设立 16个地方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 建立京外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缩短审查周期;二是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强化监管执法力度,加快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推动商标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三是大力推进品牌服务社会化,拓宽品牌价值实现渠道;在全国24个省区市设立了28个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申请受理点,促进解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鼓励商标品牌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切实推进商标品牌国际化,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走出去”,引导企业及时通过马德里体系办理商标国际注册,扩大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

  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商标大国,商标申请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并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今年10月,商标累计申请量已达2137.3万 件,累计注册量1409.6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1200.1万件。同时,我国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全球品牌咨询公司“华通名略”公布的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今年上榜15个。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全球知名品牌还不多,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还不高,品牌强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近期,工商总局正在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引导、推进我国商标品牌工作开展,促进创新、引领发展,加快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辜胜阻

  用品牌助推制造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在工业,在制造业。品牌跟制造业有关。现在,制造业面临“四高”,即人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高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高,同时也面临“四低”,产品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品牌认可度低、企业诚信度低。这表明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品牌的创新,来推进制造业的升级。

  品牌是供给侧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通过品牌,可以有利于激活人、财、物等资源,有利于使消费者形成品牌的忠诚度,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衍生新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增强 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这里举两个案例。现在北京市场上空气净化器的销售很好,但是国产品牌只占整个空气净化器市场的 7%。这是品牌领域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案例,说明我们的市场虽然很大,但却被洋品牌占领了。

  另一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引领需求,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在 2010 年的时候,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中国企业较少,但到了 2015年,全球十大智能手机的品牌排名中,中国有 7席,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华为成为中国智能手机的第一品牌。华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创新、 它的研发投入。2015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是90亿美元。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品质和品牌也有关系。

  当前,中国是产品的数量大国,却是品牌数量的小国。我们要以创新来永葆品牌的活力,以品牌为导向,实现生产上的技术创新和经营上的转型升级,我们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品牌的新名片,引导广大的企业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质量就是竞争力”的品牌意识。同时,也要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培育更多的中国品牌。打造中国品牌,创新驱动是基础,提升质量是关键,文化培育是保障。

  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 龙永图

  厚植千千万万个小品牌

  怎么样在打造大品牌的同时,使我们小微企业、家庭企业都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我们发现,波音飞机和沃尔玛这样的大企业,都是由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作为他们的供应商和零售商,而他们在这些中小企业里面培养了大批的品牌,而这些成千上万的小品牌最后形成了波音和沃尔玛这样的大品牌。

  在打造品牌的时候,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牌,但一定要培养成千上万个为大品牌服务、为大品牌提供零部件、为大品牌提供销售渠道的中国的小品牌,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觉得现在我们有条件了,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这样个先进技术的出现,使得过去长期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企业一下子走到全球竞争的中心,他们开始和大企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这样使得我们中国成千上万的小企业、家庭作坊,有可能成为像波音飞机、沃尔玛这样大的品牌的供应商或者零售商。但是,他们需要作出特殊的努力,因为为这些大品牌的企业作供应商,他们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价值,必须具有自 己特殊的竞争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第一,继续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家庭作坊,使他们逐渐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生产最好质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让他们以最好的服务来服务于全球的大品牌。第二,进一步发挥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只有培养出大量能工巧匠,才能让他们为我们的华为、为美国的苹果公司制造出最好的零部件。

  把这两件事情做起来了,我们就可以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小品牌。这千千万万个小品牌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会成为我们中国经济的血和肉,成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会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最有影响力的大品牌的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越多,我们在全球影响力就越大。如果我们在 100个、1000个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服务商当中能够看到无数的中国元素,我们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就会更大。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庹震

  共同奏响中国品牌最强音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的要求,为中国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对加强中国品牌建设作出了部署。

  打造中国金字品牌、壮大中国品牌方阵,需要我们集众智、汇众力、促共识。多年来,广大新闻媒体将中国品牌宣传作为重要内容,推出了许多精彩报道,发挥了品牌宣传展示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品牌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今后还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推动中国品牌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中国品牌对内对外宣传力度。

  一要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当前,一些中国品牌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加快自主创新,努力赶超跨越,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赢得口碑。品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背后,蕴藏着企业家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凝聚着企业与时俱进、创新突破的奋斗历程。各类媒体要用生动的笔触、多维立体的视角、融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中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二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品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品牌发展建设的支撑。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是中国品牌迈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各类媒体要积极宣传一批推动中国品牌快速成长的企业家、科技专家、普通工人,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和精神情怀,树立优秀标杆,在全社会营造践行工匠精神、注重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要挖掘品牌文化价值。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品牌承载着企业的价值、精神、理念,企业打造百年老店、金字品牌,以文化为支撑,才能基业长青、焕发活力。品牌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往往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的窗口、最鲜活的符号。各类媒体要善于挖掘品牌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展现中国品牌的独特魅力,展示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品牌成为当代中国形象的闪亮名片。

  (摘自在11月8日2016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标准委主任 田世宏

  质量是前提 创新是动力

  品牌不仅是一种识别标志,也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培育和创造品牌,必须抓住其中的标准、质量、 创新、信誉等关键要素。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确保质量安全,提升质量水平,是培育和创造品牌的前提。创新是品牌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誉是品牌的保障,只有信誉良好,才能培育品牌的忠诚度、树立品牌的美誉度,丧失了信誉,品牌就没有立足之地。

  品牌一端连接着供给,一端连接着需求,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把品牌建设工作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地提升质量,走品牌发展之路。下一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有效的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消费品精品培育工程。特别是要围绕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等10类消费者普遍关注、要求迫切的消费品,集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聚力打造知名品牌。

  二是不断强化先进标准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研制一批关键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具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比较集中的领域制定实施团体标准,加快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大力推广和应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

  四是实施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工程。运用互联网+质量技术基础模式,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质量技术基础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信息平台,培育标准化服务、品牌咨询等新兴的质量服务业态,对企业开展一站式质量服务。

  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

  积极追求企业社会价值

  企业和品牌可以说是有一致性的。人们为什么要搞企业?企业究竟有哪些价值呢?今天我就专门谈谈企业的价值。

  企业价值是分很多层次的,有企业存在的价值,有市场的价值,但企业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实现其社会价值。这个社会价值分三点:第一点,做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人民群众、政府、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比如说,现在社会极力提倡环保,企业就应该发展环保型的产品。现在提倡增加人民收入,那企业发展的成果就应该尽可能让员工分享。总而言之,企业的目标取向、价值取向要和社会一致。

  第二点,企业的利润诉求和群众、政府的需求一致。企业肯定是逐利的,怎么逐利?你的产品和服务,要和人民群众、政府的需求相吻合。这三者能吻合,这个企业追求的利润就是很合理的,而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比如说万达广场,为什么都是各地政府纷纷上门来邀请?我想就是因为我们设计的产品,我们追求的利润,和老百姓、政府追求的利益方向是一致的。发展一个万达广场,对群众来讲,他们的诉求就是生活方便、幸福指数提高、就业改善,一个广场建起来,群众的生活方便了,甚至个别地区是超前提供了老百姓的需求。对政府来说,我们这个项目带动了周边的发展,所以对政府也有好处。

  第三点,企业的社会评价是良好的。既然企业价值的最高层次是社会价值,那就要使社会的评价和企业自我的评价相一致,不能光自我感觉良好。所以,追求做社会企业,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其社会评价是良好的,即社会认为这个企业的存在对社会有贡献,大家喜欢,就愿意支持你。

  当然,对于一些初创企业和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来说,不一定能够把做社会企业作为其现阶段的发展目标,但是我认为,不论是初创企业、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特大企业,它们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成为社会企业。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能这样做,国家就会发展得更好,社会更安定,百姓更幸福。

用质量加创新打造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