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专评“大都市产业发展”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1月14日   第 02 版)

  编者按

  2016年11月5日,北京论坛(2016)城市分论坛“世界文明中的巨型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和日本东京大学人文和自然地理学教授松原宏,分别就北京和东京的产业发展问题发表了各自见解。小编根据现场发言整理了专家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北京产业不仅要瘦身,还要健体

  ■李国平

  近些年,北京这个巨大城市主要发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快速高级化,另一方面是城市空间的迅速郊区化,郊区化是最近几年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作为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要向生产城市转型。北京和中国其它的大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以工业驱动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已经占到70%以上,这个阶段,中国服务业整体上都相当薄弱。考虑到首都的特殊情况,北京市开始采取“退二进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就是将发展第二产业转为发展第三产业,这个过程持续到90年代中期。大概1994年,北京市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服务业开始成为主导。到200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65%,产业结构继续以服务业为主导,2015年比重已近80%。这个比重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特大城市是差不多的。北京已经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整个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人口的郊区化速度非常快,但同时,产业郊区化的相对滞后造成了更大的职住分离,导致一些“大城市病”的发生。

  众所周知,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区域战略之一。北京的面积是1.64万平方公里,比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圈还大。所以,我们讨论北京的问题,不是一个城的问题,而是一个市或者是一个省的概念。北京市在产业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自身要不断优化,而不仅是考虑京津冀共同发展,产业发展也要遵循一个由近及远的规律。

  当前,北京市的发展还不充分,人均GDP水平仅相当于纽约、东京、伦敦、多伦多等大城市的1/3,所以,北京不但要讲瘦身,还要讲健体。北京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靠结构效益来提升,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些重要产业来支撑。

  作为首都,国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这个定位会带来一些结构调整以及布局优化。这种优化,会在城市的中心区、城市的外围地区、京津冀地区以及更大范围内,甚至在全球进行重新分配。产业是核心,关键不能只是瘦身,还要努力打造一个更好的、更适合北京特色的产业结构。

  我有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北京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和国际上一些大的都市区域是一致的,经济活动开始从中心区往外围扩散,但目前为止,扩散的程度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往外扩散;第二,就制造业而言,北京市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散,一些产业的扩散一定要超出北京市域范围,部分产业还应该在天津、河北布局,但北京一定要有制造业,因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制造业;第三,北京的批发零售业增加很快,但这个比重大大低于东京大都市圈,除了要疏解一些低端产业,还应该考虑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需要,要配套发展一些现代化的商业;最后,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方面,要满足教育、医疗的需要,在空间上更加扩散,实现区域空间的公平。

  ■松原宏

  东京产业应以聚集促创新

  东京都市区是世界最大都市聚集区之一,区域内约有3800万居民。如果把东京都市区和亚洲的上海、香港以及首尔等城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在高科技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是在不断下降的。同样,这些城市也有一些相似的变化,那就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上世纪90年代,东京的批发以及信息服务功能开始衰落。但得益于先进的信息经济发展,东京都市区信息服务相关产业份额在2000年之后开始再度增长。2014年,日本土地基础设施、交通和旅游部门共同制定了一个2050年全国空间发展计划,该计划将东京、大阪、名古屋这三个都市区作为计划实施的整体。预计2027年,计划覆盖区将开通一个新的交通线路,把主要的大学、科技城和一些私营公司的研发中心联接起来。

  现在看来,东京的集聚还有一点混乱,远远比不上其它知识经济体国家的竞争力。根据最新的专利申请数据显示,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产业和生物科技是东京两个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东京的23个区在制造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大多数区的制造业都在衰退。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和保险业的衰退,东京批发和零售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自2000年初就已经开始增长;另一方面,东京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东京的内部结构就开始发生剧烈变化:一些临近CBD的古老居住区被拆毁,改为修建写字楼;很多旧工厂或仓库用地也被用于建设新的公寓和办公区。2006年起,商业用地和居民用地的价格开始持续下降。

  为了振兴日本经济,2002年,日本政府在东京及其附近区域实施了城市复兴的紧急措施,城市的容积率不断扩大。东京23个区的办公室空租率从1994年的9.6%已经降到了2006年的2.6%,这反映出日本经济自2002年开始有复苏的趋势。

  借助着2020年东京奥运会以及残奥会的机会,2014年,日本政府选定了9个区作为全国的战略特区,希望借此来提高日本全球产业竞争力。其中,东京的文化产业非常具有前景和国际竞争力,且各个产业的区域分布不同。报纸和出版社主要集中在东京的核心区域,一些新兴的产业,比如视频、互联网服务等,会分布在其他区域。广播宣传以及新兴文化产业之间的区域分布存在着紧密关联。

  随着员工和雇员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旧有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产业地理区域分布的不同。因此,研究这些文化产业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每一个产业的布局和所在地。

  对这些产业来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区位的独特性也很重要。考虑到国际巨型城市的巨大压力,比如东京面临着诸如土地价格昂贵、商品价格昂贵、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够便利等,很难就新的业务机会来建立公司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了加强创新能力,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都市区内部结构进行转变,加快不同产业的聚集,尤其是在大都市地区的聚集。

东北振兴的治本之策
专评“大都市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