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07日 星期一

网约车并非道路拥堵直接原因

■中国城市报记者 乔妙妙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1月07日   第 13 版)

  日前,北京交通大学发布了《基于滴滴大数据的北京交通运行状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得出重要结论:出行需求导致北京道路拥堵,网约车并不是造成北京道路拥堵的直接原因。 

  事实上,有关网约车是否造成城市道路拥堵,由于缺乏科学数据支撑及严密的推论,社会各界观点分歧较大。由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闫学东牵头的课题组,利用滴滴出行大数据,以滴滴订单的平均行程速度为核心指标,总结归纳北京市道路交通运行特征和规律。 

  该《报告》发现,滴滴订单大幅上升期间,北京的道路拥堵情况并未改善或者加剧。专家分析称,2015年期间,尽管滴滴订单量大幅度增加,达到日均50万单的规模,但市域日均行程速度呈平稳震荡的态势,并未呈下降趋势。即使在滴滴使用普及率较高的两个阶段,北京市域日均行程速度也未出现明显上升或下降。 

  考虑到火车站、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的行程速度和花费时间,是民众对城市拥堵状况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报告》对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以及首都机场的滴滴订单平均行程速度进行重点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对比,专家发现,重要交通集散地的滴滴订单量并不影响其行程速度,而每日到达该集散地的交通出行需求则是影响行程速度的核心因素。 

  既然网约车没有加剧北京的道路拥堵,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报告》指出,北京日均出行需求在2016年的稳定增长,可能是导致北京市域局部区域行程速度下降的关键因素。因为通过研究发现,北京地铁出行人群出现明显增长时,滴滴的订单也会同步增加。反之,滴滴订单量也趋于下降。另外,地铁日均客流量与北京道路日均行程速度呈反比例关系。换句话说,当城市总体出行需求量增加时,道路运行速度变得缓慢。

  该《报告》认为,根治大城市的“拥堵病”是“互联网+共享交通”。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是有限路面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全域私家车出行需求的问题,因此应充分发挥网约车公共交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新能源车辆运用、先进公共交通技术运用必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核心技术。 

  闫学东表示,未来即使所有个体出行车辆全部实现无人驾驶,仍将占据路面资源。而“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交通”正是组织先进互联网技术、能源技术和交通技术的核心组织框架,是实现路面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 

  各地网约车细则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引发社会各界热议。闫学东认为,目前网约出租车的运营模式正是“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交通”模式先驱实践,唯有实现个体车辆共享才能发挥资源节约、一体服务、提升效率的社会效益。 

  闫学东建议,各地在制定网约车管理细则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网约车运营时段的公共交通公益性的管理;监督网约车在恶劣天气是否出车、是否存在宰客行为等社会责任管理;实现网约车与大众公交接驳服务管理;鼓励网约车使用系能源车辆。

民航大众化时代迎来新契机
沪启动省际客运行业接驳运输试点首批8条线路(资讯)
网约车并非道路拥堵直接原因